深度心理学:人类心灵意识的五个发展阶段(上篇)

原文:Murray Stein

编译: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

 

关于我们人类一生心灵意识(人格)发展的问题,可以运用一些几乎所有人都适用的评估尺度来直观形象地表达。荣格在他的深度心理学/分析心理学体系中描述了人类意识发展的五个阶段,我们在此加以摘要呈现出来。我们可以用这些度量标准来大致了解和评估孩子/成人的意识发展程度和水平。

 


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被称为“神秘互渗”(Participation Mystique)的水平,这个名词是从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Lvy-Bruhl,Lucien)那里借用来的。神秘互渗指的是个人意识与周遭环境之间的一种认同,个体还尚没有觉察到自己是处在这样的环境状态之中的,意识与个人所认同的客体之间神秘、模糊地融合为一体的关系状态。当事人既缺乏对自身与其知觉之间差异的觉察,而且对自身与所关注客体的差异也浑然不觉。就某种程度而言,有很多人一生当中皆是停留在这种神秘互渗的意识状态之中。例如,有许多人以这种方式认同他们自己的车子、房子。他们对自己的这些所有物会有各自我情感的体验。当车子或房子有了什么问题,主人便也会觉得身体哪里不舒服,会莫名地出现感冒或者是胃痛、头痛等等的躯体病症。我们与周围世界这种无意识的融合成一体的状态,便是荣格所谓的神秘互渗阶段。

我们大多数的人其实至少在人生早期,都会以这种神秘互渗的方式与自己所在的家庭或家族联结在一起。而这种神秘互渗的方式则是建立在认同、内射与投射等心理机制的基础之上。这几个词汇所描述的是同一件事,也就是内外事物之间的交互融合关系。婴儿,它们最初真的无法分辨哪些是他/她自己的界限,那些属于母亲(外界环境)的范围。婴儿的世界其实是主客观高度融合的。就这个意义而言,第一个意识的发展阶段也预示了最高的发展阶段,也就是最终将部分整合成整体的阶段。不过,最初的这个整体只是混沌、模糊、无意识的,而最高的整体感则是有意识的。

在第二个意识发展阶段,个体的心理投射变得有所集中。在第一阶段“全或无”(hit or miss)的投射之后,某些分别化开始出现在意识领域当中。

婴儿开始觉察到它自己身体与外界物体发生碰撞的特定地方,并且开始对事物投注心理能量,认识到主体与其他客体的不同之处,以及与周遭世界中事物之间的差异。这种自体与客体及内在与外在间的不同逐渐积累,日益明显。

如果出现了良好的主客体分化,当自体与客体有所区别且明显的不同时,心理投射与神秘互渗的现象便随之有所改变了。当然,这并不是说投射的现象完全消失,它只是变得比较局限和集中,集中在少数几个重要的客体或对象上,而非完整广阔的世界上罢了。此时,对于个体来说,世界上的某些事物比起其他事物要来得更重要和有趣一些,因为它们成为了被投射的对象,而且是里比多的投注接收者。

母亲、父亲以及其他人,喜欢的玩具、明亮耀眼的移动事物、宠物等,都变得十分特别、突出而且与众不同。因此,随着意识的发展,产生了分殊作用,心理投射则固定在了特定的客体之上。由于投射的对象是未知的,所以在人的一生当中,世界中提供许多机会持续这个心理投射的过程。

通常来说,自己的父母会是个体早期的主要投射客体(对象)。孩子们无意识的把全知全能投射到他们身上。这些现象便是荣格所谓的原型投射。父母变成了诸神,凝聚了人们归于神圣的力量。

“我爸什么都会做!他是全世界最厉害的人!”

“我妈什么都懂,而且她还能制造奇迹。她也无条件的爱着我!”

人们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震惊的发现,父母并非知道每件事情,也绝非神一般的人物,而且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父母好像变成什么都不知道了(这是另一种心理投射)。

此外,我们也会对兄弟姐妹们进行投射:这根源于兄弟间的分歧,以及家族(庭)中某种既竞争又邪恶的心理动力。而且,老师与学校本身也会接收到许多投射。

事实上,在我们意识发展的第二阶段中,周遭环境的许多重要人物都变成我们投射的对象。这使得有些人和机构具有塑造我们意识的强大力量,以他们的知识和意见添满我们的意识领域,并逐渐以集体的意见、观点和价值观取代我们个人自己的体验。这是发生在孩童期与青少年期的社会化与调适过程。

恋爱与婚姻是基于大量阿尼玛与阿尼拇斯投射的典型现象。而且这会直接带来日后的孕育和亲子养育孩子,在这期间孩子会成为神圣孩童投射的接收者。和第一阶段相似,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幸免这第二个发展阶段。只要能被迷恋,能感觉到冒险与浪漫气息的波澜,能为强有力的信念倾注一切,那么个人就是在不断把心理投射注入到世界的实物上去。对很多人而言,意识的发展水平便到此为止了。这些人会持续地将正面和负面心灵特质,大量地投射到周遭的世界中去,并对心灵的意象与能量做出反应,彷彿它们是来自外界事物与人们的身上一样。

如果意识的发展能够继续下去的话(也就是新阶段的认知发展,使个人能相对不受具象认识所牵制从而达到某种抽象程度时,这便是新发展宣吿开始),那么个人便会察觉到:某些特定的投射对象与它们所承载的投射内容其实并不相符。这样一来,那些原本所承载投射的人(或事物),可以从投射背后走岀来,加在他们身上的理想化色彩往往也会被去除掉。

在这一阶段,外在世界那种令人迷恋的肤浅特点将会丧失大半。被投射的心灵内容变得抽象起来了,它们现在以象征和意识形态的形式显现出来。虽然全知全能不再被赋予给人类,但是这样的特质却被投射到诸如神灵、命运与真理等抽象的实体上去。哲学与宗教成为可能。神秘力量从原本的父母和老师身上被转移到了至高无上的价值理念上。价值观、政治理念、律法、教义和主义变成与原型的投射积聚在一起,具体的日常世界反而变得比较不受投射的影响,可以被当作是一般的客体来互动。

一旦能达到这个意识阶段,个人便比较不会恐惧那些具体、实在的敌人与力量。因为人们会相信,我们可以理性地操控世界,因为世界遵循着自然规律而运作,不受精灵魔鬼的控制。个人似乎不会一直向内在的自己进逼,那么直接的去感受他对客体所做所为而带来的痛苦。

当自体与客体的分化能力达到此一程度时,对人世间的疾苦与自然世界的毁灭的共情会自发做出反应,便会相当程度的下降。对很多人而言,这似乎不是一种意识的进步,反而是退步。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在早期发展阶段因共情而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大体上是基于心理投射的,而与发生在事物身上的客观评断并无瓜葛。

当我们把投射从世界中的具体事物身上去除后,有远见的政治领袖与有魅力的官方意识形态代言人,便以观念、价値、或意识形态的形式,创造出各种抽象的事物来,而这些事物则是依他们主观投射的感知,所陈述的最高价值与至臻至善。

基于这些价值,我们会在一些原始、模糊的情绪感受基础上发展出一套道德标准与“应该、必须要做的事情”来。人们是以神秘互渗或心理投射所带来的无意识感受,来规范行为的。例如,人们会做出各种保护环境的行为,并不是出于内在的真实情感而是出于一份社会责任要求;不是因为人们对自然环境遭到毁灭感到痛苦和内疚,而是因为要让自己的行为符合垃圾分类与节能减排的道德标准要求而已。

我的一位朋友的父亲便处于这个阶段,他是传统意义下的宗教人士——仍有无意识素材的投射,但是这些投射比较不集中在个人和事物上,而是在一些原则、象征与教义上。当然,这些投射仍然是以几近写实的角度来思考“真实”。比如,会相信神灵确实真的存在,它具有独特的人格等等。只要人们相信真有的一个神或上帝等意象,掌管着人们死后的赏罚,这就是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其实,内心的投射只不过从人类的父母亲移到了比较抽象的神话人物上罢了。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 Stein, M. . (1998). Jung’s map of the soul: an introduction.

默瑞·斯丹(Murray Stein)是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前任主席(2001—2004),瑞士苏黎世荣格国际学院前任校长。他是跨区域荣格分析师协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芝加哥荣格分析心理学院第一任主席(1980~1985)。著有《荣格心灵地图》、《英雄之旅:个体化原则概论》、《中年之旅:自性的转机》、《转化之旅:自性的追寻》、《灵性之旅: 追寻失落的灵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