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的正确打开方式,你会吗?

原创: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  村长盛&林小破

 

 

  • 热点事件一

前一段时间,“大连女大学生飞踹女童” 的视频爆红网络,大致内容是一位年轻女食客因为邻桌的孩子太吵闹而直接飞踹教训熊孩子,却反被孩子母亲暴打一通,还连累劝架的店员也惨遭攻击。

 

颇为意外的是,此次舆论并没有一边倒。虽然确实有一派观点认为年轻女子“没人性了”!“简直就是牲口!”“对妈妈护犊心切的心情表示理解”,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则表明,“事件中女大学生的做法我们并不赞同,但是当时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甚至认为“那么彪悍的妈妈,难怪会教出熊孩子!”“缺乏教养的孩子,真为她的将来担忧!”

我想,之所以会有这么多人年轻女孩的作为表示理解,正是因为很对人都经历过公共场所被熊孩子骚扰得不要不要,却又无计可施的无奈。正如事件发生之时,店里除了当事人之外的其他客人中,或许也有不少对熊孩子的行为感到不满,却没有人采取任何行动一样。

热点事件二:

另一热点事件“刘洲成家暴”: 5月17日,至上励合成员刘洲成的妻子在微博爆料,称他们结婚至今,还不到两年时间,两人已经完成了结婚—流产—离婚—复婚—怀孕—再离婚这一系列跌宕起伏的过程,并且女生在孕期和月子里先后6次遭受了严重家暴,经历了身心创伤。

相较于大众对肇事“渣男”一致的谴责之词,我们更关注的是,为什么这位妻子在这样一次次的伤害中,依然坚持守住婚姻?

其实,以上两个事件看似极端,但其实同类的事件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罕见:

父母对自己小孩肆意扰乱公共秩序不以为然,而受到骚扰的其他人也同样缺乏维护公共秩序的责任心,秉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冷漠原则,直至发生暴力冲突事件……

婚姻中有一方做出伤害行为(出轨/家暴/冷暴力/……),另一方虽然感到痛苦,却一忍再忍,一直到忍无可忍乃至酿成命案,才得以曝光……

我们的公众号上周发过一个“心理边界感”的测试,毫无意外地,测试结果显示3/4的参与者均属于心理边界感较弱的类型。

国人心理边界的模糊感实在让人唏嘘!

之前,我们村长盛跟我们介绍了心理边界为何物,以及如何而来。对现已成年的人而言,在孩童时间没有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边界感,之后要想在人际中保持稳定而灵活的自我,需要很长时间的自我觉察和成长之路。而对身为父母的我们,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在最好的时间能获得守护自我边界的正确能力,则更具实际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把3岁之前的儿童的发展分成两个主要阶段:

0—1.5岁是孩子终其一生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而婴儿的安全感就来自于母婴之间的互动,对婴儿积极及时的关注和反馈,无条件的满足婴儿的需要,对这个时期的孩子获得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至关重要,这也是心理边界开始形成的基础。1.5—3岁是儿童一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母亲的人格和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幼童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基础,也影响着孩子接下来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在这个时期,孩子形成最初的社交圈(玩伴),培养孩子学会守住自己的自我边界,是最合适的时期。 

        1.让孩子知道:你的声音很重要!(Your Voice Matters)
不要让你的孩子“习得性无助”。它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最终沦陷于绝望和痛苦之中的心态。50年前,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项残忍的实验。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电击,狗关在笼子里,无论它多么努力都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只要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即使笼门大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跟遭受点击时的反应类似),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个孩子当他发出声音的手总是不被关注、不被重视,逐渐地TA就再也没有发出自己声音的意愿了。逆来顺受的孩子,长大后怎么可能守得住自己的边界?这也就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常用的那句话“无回应处,便是绝境”。所以,让孩子知道,TA的声音可以被听到,是可以被接收到的,而且,TA 的声音很重要。这是首先要做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很多日常生活小事,家长都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比如买衣服、文具选什么款式;自己房间的装饰和布置;生日晚宴想请哪些小朋友等等,只要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都尽量尊重采纳孩子的意见。

当然,除了一些生活小事,大事上也不妨让孩子一起参与讨论,比如一些热门的新闻事件,同样可以问问孩子的看法。总之,无论大事小事,得让孩子从小就知道“Your Voice Matters”,他们的声音很重要。

 

     2.让孩子学会:“不 ”要这样说出来才有效!

 

2岁之后的孩子,开始融入社交圈,有了自己的玩伴。难免会遇到一些自己心里不乐意,感到不舒服的情况。比如自己兴高采烈地在玩一个玩具,可玩具突然就被别的小朋友给一把抢走了。他心里可能会有三种反应:

沉默的兔子:好吧,你拿去玩呗~~

凶猛的恶狼:你干什么?把玩具还给我!(上去一顿乱锤!)

勇敢的小马:这个玩具我正在玩,请把它还给我,我玩好了你可以接着玩。

遇到这种情况,要教会孩子学会第三种方式来,自信坚定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很显然,这样既保护了自己,也考虑到别人,这是说“不”的正确方式,也是应该鼓励的一种思维习惯。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留心多给孩子做榜样,以身作则:比如排队时有人突然插进来,可以这么说“我是排在他(前面一个人)后面的,大家都在自觉排队,排队请自觉站在队尾(指向队尾)。
     3.让孩子懂得:坚定表达其实很简单!

 

懂得很多道理,但到了实际做的时候,孩子可能还是会犹豫,他会担心和害怕,当他说不,说出不同想法的时候,别人可能会生气,会不跟他玩了。克服这种顾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多跟孩子练习,练习,再练习!

那么,练习成为勇敢的小马需要做些什么呢?

练说话的姿态:
包括说话的声音和姿势,要有合适的音量,不能太小声,显得很没底气,也不能太大声过于激动。身体也要挺直,不能弓着身子显得过于谦卑,因为你和对方是平等的。说话时注视对方的眼睛,眼神要真诚,不能东漂西移,如果盯着别人眼睛很难做到,可以看着额头到鼻子之间的区域,这样自己比较舒服,对方也会感觉你在注视着他。

这些肢体语言,爸爸妈妈平时在家就可以和孩子多练习。

练说话的措辞:
该说些什么呢?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用四个“关键词”这样组织语言:

  • When(当…的时候)… 陈述客观事实
  • I feel(我感觉到)… 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 Because(因为)… 陈述客观事实
  • I would like(我希望)… 对自己和他人都公平

同样是玩具玩了一半被抢走的例子,可以这样说,“当你把我的玩具抢走时,我很不开心,因为我还没有玩,我希望你把它还给我,等我玩过之后你可以接着玩。

注意,这里有个小技巧是,多说自己的感受,自己希望怎么样,少指责对方怎样不对,也就是句子尽量用“我…”开头,而少用“你…”,这样沟通起来会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