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踩到我了!”丨当自我边界被侵犯时

原创: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 

哎!你踩到我了!

我们家隔壁有户人,从老家请来位阿姨,平时照顾小孩子上学吃饭,打扫家务。因为住的近,上下楼都要走同一部电梯,所以经常在电梯口碰到她。
 
这位阿姨的普通花总是弥散着一股浓郁的胡建沿海乡村的气息。不过,跟她的弱势口音相比,其社交技巧之娴熟、人脉之广泛以及对细节观察之入微,连我这个心理学科班出身的培训师都自叹不如。每次偶遇,她都会本能的热情招呼,嘘寒问暖,问这问那,好像跟你的交情已经三生三世一样:
 
“今天上班这么晚啊?昨晚睡太晚了吧?第二天要工作,睡那么晚你身体吃得消吗?”
 
“今天周六不用上班啊,你们公司那么好啊!在哪里上班啊?”
 
“我看你们夫妻都不怎么买菜啊,你们平时都怎么吃饭啊?是不是不太会做饭啊?”
 
“最近没看到你女儿,是不是跟阿嫲回老家啦?老家是哪里啊?”
… …
 
起初,出于邻里间的客套,我还是礼貌的点点头,随便应付几句就过去了。可时间一久,每次在电梯口碰到了都被她这样像审犯人一样追问,实在是有些像被人迎面硬塞了一口臭豆腐,猝不及防啊!
 
一次又是在电梯口碰到她,一如既往的迷之微笑、一如既往的好奇脸,紧接着就是:
 
“看你们都是早出晚归,最近挺忙吧?最近怎么都没看到你们回老家啊?你们不是两周回去一次吗?”
 
听到这,当时就想一脚把她踹进电梯,关上门让她永世不能出来为祸人间。
 
我强拉住心中奔腾而过的数万只羊驼,横眉瞪她一眼,拂袖而去。
 
心想“卧槽,原来我每天的行踪,隔壁的这个大妈比我老婆还清楚。最近厦门公安都在搞入户调查,还费那个劲干啥啊!召集几个这样的神探大妈,到居委会开个茶话会,这个片区什么都清楚了,保准比当年侵华日军的情报机关画的中国地图和风土人情都精确!
 
大妈,你踩到我底线了!我的心理边界,已经碎一地了!


自我边界是什么


生活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周围的人多次越过你底线,你却还是步步退让,到底我们自我的真实底线和心理边界在哪里?
 
小时候,我们做事会受到父母的干涉。买什么样的文具、和异性同学聊些什么,日记里面都偷偷写了什么,背后总会有双眼睛盯着你。而且紧跟着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啊!”。
 
长大后,随着认识的人越来越多,类似的烦恼似乎也越来越多。
 
有些来自周围熟人:“大家都这么熟了,帮个忙呗!”
 
有的来自身边的朋友:“兄弟,这次的是真的要麻烦你了”
 
还有的来自公司同事:“你这么牛逼,这个对你来说小意思,你一会儿就可以搞定的,拜托你了啊!”
 
更有可能来自亲密关系:“你好我就好啊,我怎么会害你呢?你是我的全部,我都是为了你好啊!”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你侬我侬,忒煞情多!”
 
自我边界(心理边界)的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埃内斯特·哈曼特(ErnestHartmann)提出的,他认为心理边界是个体与外界连接方式的重要指标,它深深印刻在我们的人格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边界,它将我们与外界区分开来,确保我们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在一个心理范围之内保持社交心理舒适感


自我边界由何而来


依照心理学的客体关系理论,在个体的生命初期(尤其是1岁之前),宝宝与母亲处于一种完全共生依存的状态,此时的宝宝觉得自己和母亲是融为一体的,只有混沌模糊的感觉,还没有“你”和“我”的区分,还谈不上心理边界。
 
随着宝宝逐渐长大(在2-3岁之间),开始觉察到另一个人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自己原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母亲积极地响应宝宝的一切需求,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回应,使宝宝获得“情感客体永久性”。
 
宝宝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内在的归属感:即使妈妈不在眼前也感到安全。在这种富足的安全感中,宝宝逐渐地走向“分离和个体化”,也就是自我边界的逐步形成的开始。
 
这个时期,“不听话”的种种表现,就是“自我”开始形成的表现:
 
这个是我的”
这个凳子不能妈妈坐!”
不要洗澡!”
不要吃饭!”
不要干净!”

在这个时期,父母如果可以学会接受孩子表面上看起来几乎变态的“不”,将会有利于孩子自我边界感的建立
 
一方面,让孩子对于说“不”感到安全,父母倾听孩子的“不”、尊重孩子的意见,而不是勃然大怒、或者冷落孩子
 
另一方面,父母要帮助孩子尊重他人的界限,学会接受别人的“不”
 
如果依恋关系良好,自我意识得到较好的发展,这样自然而然建立心理边界的孩子能够:
 
o    与他人建立亲密感情联络,但不至于因为分离而丢掉自我、失去自由
o    对他人说恰当的“不”,而不必担心失去对方的爱
o    接受他人的拒绝,而不因此冷落对方。

这些关系处理的良好品质,将影响孩子一生。

但我们现在很多人即便是生理发育成熟而步入成人社会,但仍然因为各种的原因始终没有完成划清自我边界这个早年课题。
 
边界的不清晰就是无法有意识体验到:“我就是我,你就是你”、“我们两个人无论关系多么亲密,但终究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于是会将“我”的当做“你”的,我的感受投射给你,我的意愿强加给你。记得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有一种秋裤叫“你妈逼你穿秋裤”。这不就是成人社会的一种固着和人格特征的退行吗?也难怪武志红会将它命名为“巨婴人格”——这就是婴儿在1岁前的典型特征啊!
 
自我边界感是我们对外界的掌控,你是让所有事情都涌向你,什么都说Yes;还是把所有事情都推出去,什么都说No? 边界的存在就是提醒每个人都是一个无法无法替代的个体,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替代另外一个人去完成他的人生,所以即使是亲如父母、情同手足,也需要拥有比较清晰的自我边界。
 
心理学家埃内斯特-哈曼特曾这样形容心理边界:如果自我是一座古堡,那么心理边界强度便是古堡外的一圈护城河。你的护城河有多宽,是几乎完全没有以至于外人可以轻松的进入古堡,还是宽到几乎没有办法筑起你与外界的沟通之桥?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互动的小游戏吧~


每道题的描述如果你非常符合4分基本符合3分基本不符合2分非常不符合1分
 
为了能够方便快捷地得到结果,建议你拿出纸笔将每题最符合自己真实情况的分数记录下来。
 
1.  我容易被他人情绪所感染
2.  我现在的想法依然与童年很像
3.  我觉得自己很容易为情受伤
4.  我经常不知不觉就走神了,要么幻想其他要么陷入沉思
5.  我不喜欢那些把故事的来龙去脉,开头结尾说得清清楚楚的小说
6.  我不喜欢那种制度规范、等级分明、不让自己发挥的机构
7.  我认为一颗萝卜一个坑,是什么样的萝卜,就需要待在什么样的坑里
8.  我认为一个人太投入、太依恋在别人的生活里是非常可怕的
9.  一位好家长肯定有些方面也像一个孩子一样
10.对我来说,自己想象成为一个动物是很容易的事情
11.每当获悉某事发生在朋友或恋人身上,我就觉得这事也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
12.每当我需要完成某些任务时,我倾向于展开想象而不愿被条条框框限制
13.若不考虑现实,我希望人和人能深度交融,不分彼此
14.我觉得自己被某种不为外人理解的神秘能量影响着
15.其实正常人,有问题的人和精神病人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
16.我不是那种不苟言笑,老实巴交,不多说话的人
17.我觉得自己也许是一位有创造力的艺术家的料子
18.曾觉得有人叫我或念我名字,但我不确信这事是真的发生了,还是只是我的幻想
 
得分0-29为A,得分30-42为B,得分43-72为C
 
关注微信公众号:朴生心理

后台回复 “边界A”/“边界B”/“边界C”看看你自己的边界感究竟如何。
 
或者留言告诉我们,你有哪些守护心理边界的好方法?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