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成瘾更可怕的是孩子没有游戏的能力

原创: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控制使用时长,防止网络沉迷。在后续的一些主流媒体推文,甚至明确将“网络游戏”比作新型“毒品”,并呼吁:“任何一个产业、一项竞技都不能以毁掉一代人的方式来发展”。消息一出,国内外众多游戏股受到重挫,哀嚎一片。网游行业究竟是不是继K12教育培训领域之后要施以重拳开展整治的领域,一时间众说纷纭。我们撇开政策舆论导向不谈。这其中但凡牵扯到跟心理健康有关的部分,我们就得掰开来、揉碎了,好好跟大家说道说道。朴生心理本着心理教育和健康科普的精神,在本文的篇幅中,严肃正经的说一说游戏跟孩子心理发展的之间那些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一直生活在“游戏”组成的空间中

英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师、儿科医生温尼科(Donald W. Winnicott)曾提出著名的心理发展理论,他认为在我们的在内部世界(心灵世界)和外部世界(客观现实)中间,还存在第三个精神世界,即潜在的“过渡空间”,过渡空间现象是我们个体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随着原始主观全能感的逐渐破灭,会逐渐开始区分“我”与“非我”、内部与外部;伴随着这种辨别能力的发展,一个第三方的“过渡空间”被创造出来。外部世界是外部充满无数真实、客观、他人有关的生活现实,内部世界则是孩子内化的客体关系世界,而过渡空间属于体验的中间区域,存在于幻想和现实之间。作为中介,它使得孩子从幻想和无所不能的阶段逐渐过渡到能跟现实接轨,使得我们的内在心灵世界获得“现实的检验”功能,这是一个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这个“过渡空间”当中,包含有很多东西,诸如像游戏、创造力、幻想、想象都属于过渡空间的范畴。这其中,特别是儿童的游戏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过渡空间,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后来,温尼科特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理论研究,拓展了过渡空间的范围,将它从母婴关系范畴延伸到成人生活领域,充满了整个内部现实和外部世界之间的中间区域,甚至延伸至整个文化领域。诸如像游戏、艺术创作、爱情、信仰、梦想以及恋物癖、说谎、偷窃、强烈情感的体验与丧失、药物依赖、强迫性仪式以及对宗教的狂热等都属于过渡现象。
在温尼科特看来,我们大部分的健康人其实都是生活在这种并非完全主观、也非完全客观的“过渡空间”中的。如果一个人完全生活在主观全能当中,那他是自闭和自恋的(自恋人格障碍或精神分裂症)。如果一个人完全生活在客观现实当中,没有主观全能的根基,那么他会便显出呆板、缺乏激情没有什么创造性(麻木不仁、行尸走肉)。正是过渡空间的这种含糊特点使我们的体验既扎根于自体内部,同时又与他人的界产生了联系。即“如果我们是健康的,我们恰恰生活在中间区域、第三区域、过渡空间里。依赖于各自所处的文化,我们以不同的方式追逐兴趣、读书、游戏、踢球、跳舞。”这些文化活动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它们占据了时间和空间,要求我们付出关注与精力。正是在追求这些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的自我体验得到了增进与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从这个角度看来,我们人人都是生活在游戏组成的世界之中,游戏组成了我们的生活空间。没有游戏,便没有人类世界

游戏是促进我们心智发展的伙伴

温尼科特还非常重视游戏对于孩子人际关系发展的作用,基于其长期、系统的临床观察和干预治疗,他详尽论述了游戏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价值。按照温尼科特的理解:“能够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标志”。如果孩子仅仅是能够做游戏,那么他就有可能会发展出一些症状或问题;如果孩子能够享受游戏,不管是单独的还是和小伙伴一起玩的,那他就不会有什么特别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你发现孩子在游戏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而且从游戏中获得了巨大的快乐,那么即使儿童暂时处于一些表明问题之中,如尿床、口齿不清、乱发脾气或是抑郁情绪,他也可以是相当快乐的。在足够好的、稳定的成长环境中,在游戏的帮助下,儿童是有能力发展自己的生活的,最终能够发展出完整的人格,是可以被人需要,受到其他人的欢迎。
温尼科特还列举了游戏对于儿童的一些重要功能,这些功能覆盖了诸如获得快乐、释放攻击性、缓解焦虑、自我体验、建立友谊等价值。

获得快乐感

通过游戏中的身体及情绪体验,孩子们可以获得无限的乐趣(网络电子游戏尤甚)。

表达攻击冲动

攻击性必然的存在于孩子内心之中,并随着被压抑和否认,孩子会感到冲突和焦虑。如果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自由地表达攻击性,而无需担心受到报复,那么这种游戏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这本身就具有心理疗愈的作用。

控制焦虑感

孩子们玩游戏还可以有效控制内在的焦虑感。从这一点功能上来说,我们最好还是不要让孩子完全远离游戏,因为这样只会逼迫他们使用另外的防御来缓解焦虑,比如手淫、毒品、酒精或发呆(看人家多有预见性)。

体验世界

对我们成人来说,内外部的体验都显得很丰富,但是对孩子来说,这些丰富体验主要在游戏和幻想当中来得以实现。如同现实生活中的体验促进我们成人人格的发展,游戏也发展孩子的人格,不管是在单独的游戏(单机版),还是和伙伴的互动游戏(联机版)孩子或者成人发明的游戏中,都是可以的。在不断丰富体验之中,孩子渐渐增强了理解外部现实世界丰富多彩的能力。所以,游戏即创造,创造即是生活(多么精辟)。

开始接触社会

我们成人是在工作中交结朋友建立人脉,孩子在游戏当中建立、维护朋友圈,而这显然比游戏之外的现实世界要简单一些(看看各种游戏联盟、战队和公社)。孩子的游戏为情感关系的开始提供了一个框架,因而使得社会接触得以发展。

促进人格整合

游戏和艺术、宗教、文化的价值很一致,都可以带来对人格的整合。因为作为过渡空间,游戏连接着个体内在心灵现实与外在现实关系。而且,正是在游戏中,孩子建立了心理想象与身体功能的之间联系。这些都可以促进个体心灵趋向于一个统合的整体。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和成人内心世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游戏的能力决定了个体的心理功能。游戏是促进我们心智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伙伴。本文限于篇幅,我们先着重介绍下游戏在我们心灵、心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期让大家对于孩子和我们成人世界中的游戏引起足够的重视:即大家一定要谨记“游戏从来不是邪恶的毒药、更不是万恶之源”,游戏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至于众多家长、老师朋友们所关心的,“孩子游戏成瘾、网络成瘾,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在后续的系列科普文章中会从游戏为什么会让人上瘾?以及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干预游戏成瘾要怎么做?这些角度来做系统、专业的心理健康科普。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Winnicott,D. W.(1964).The Child,the Family and the Outside World. Baltimore: Penguin Books.Winnicott,D. W.(1951).
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 In:Playing and Reality.Australia: Penguin Books,1971.D.7.
温尼科特.游戏与现实[M]. 心灵工坊文化,2009.
温尼科特.妈妈的心灵课[M].南方出版社, 2011.
郗浩丽.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M].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

END

预约咨询请添加助理微信

 

 

编辑: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