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陷阱:自恋型父母的隐匿伤害

原创: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
家庭,本应是孩子成长的温暖摇篮,父母的爱是孩子心灵的滋养之源。然而,当这种爱被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NPD)扭曲时,它可能会变成甜蜜的砒霜,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造成深远的伤害。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深入探讨自恋型父母的养育方式,分析其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并提供一些自救的建议,帮助那些在自恋家庭中成长的人找到自我疗愈的方向。

图片

在了解自恋型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之前,我们需要先清楚什么是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是一种心理病理状态,患者们往往会过度爱自己、崇拜自己,并且经常伤害他人的权利或感受。他们自我感觉膨胀而浮夸,极度渴求他人的仰慕,喜欢吹嘘自己的成就,期待他人的赞美,即使成就一般,也期望他人注意到他们的独特之处。无论是在一般的人际关系、职场关系、亲密关系还是亲子关系中,自恋者都表现出自私和缺乏同理心的人格特质。(更多NPD相关资料可参考《变态心理学》第11版

NO.1自恋型父母的特征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的父母,指的是那些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或者自恋特质比较明显、突出的父母。放在亲子养育的环境中:这样的父母往往会过度地爱自己、崇拜自己,以自己为中心,并且经常还会忽视孩子的感受、伤害到孩子应有的权利。自恋型的父母,他们的内在自我感觉是极度膨胀而浮夸的,他们极度渴求受到周围人(包括自己孩子)的仰慕。几乎在所有的关系中,自恋者都自私、缺乏同理心。
为了更好地理解自恋型父母的有毒养育模式,我们可以从两个显著特征入手:一是将孩子作为工具使用,二是绝不会真心承认自己的错误。

01 将孩子作为工具使用

自恋型父母会无情地将孩子物化,将孩子视为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工具。他们关注的不是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而是孩子能否为他们带来赞美和顺从。当孩子无法满足这些“功能”时,父母会迅速寻找“替代品”,甚至不惜伤害孩子的情感。
例如,小琳和小菲是一对异卵双胞胎姐妹。母亲(具有显著NPD特质)从小将小琳塑造为“才艺名片”,利用她的成就在社交圈炫耀。而小菲因性格内向、成绩普通,长期被母亲贬低为“那个没用的”。当小琳大学毕业后选择去偏远山区支教,拒绝母亲安排的高薪金融工作时,母亲勃然大怒,公开宣称“这个女儿死了”,并转而要求小菲“顶上”,去考公务员、年底前结婚,以满足她在亲戚面前的面子。这种将孩子视为工具的行为,正是NPD父母的典型特征。
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还剥夺了他们追求自我价值的权利。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往往会内化一种观念:他们的存在价值仅仅取决于能否满足父母的期望。这种观念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02 绝不会真心承认错误

在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父母眼中,“认错”是一种无法接受的行为。他们将错误视为对自己“完美”形象的威胁,因此会极力回避或转嫁责任。这种行为源于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惧——面对自己的空虚与脆弱。
例如,小佳在心理咨询室里控诉童年被长期贬低的痛苦,母亲却平静地回应:“都过去这么久了,你怎么还记着?小孩子敏感罢了。”这种冷漠的反应,彻底否定了小佳的真实感受,也揭示了自恋型父母无法承认自己错误的特征。
当代心理病理学认为,NPD父母的核心病理在于他们必须维护的“虚假自我”。这个虚假自我需要持续不断的“自恋能量供给”来维持其表面的高大与完美。承认错误,对他们来说无异于一场精神层面的自杀。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孩子,还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建立健康的情感联结。

NO.2 自恋型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自恋型父母的养育方式会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体现在孩子的童年时期,还会延续到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和情感生活中。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看看这些不利影响。

01 自我价值感低,苛责自己

自恋型父母的养育方式会导致孩子内化一种观念:只有取得优秀成绩、满足父母的期望,才能被关注、有价值。这种观念会让孩子陷入无止境的完美主义,总是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这种匮乏感会形成负面的自我认知,导致低自尊,成年后也难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例如,一位被自恋型母亲抚养长大的人自述:“我长成了一个高需求、高焦虑,并且总是在道歉的乱糟糟的人。是我的咨询师帮助我认识到,这不是我的错,我也可以做真实的自己。”
这种低自尊不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还会在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中显现出来。他们可能会持续为极为细小的错误道歉,也会过度苛责自己,难以感受到真正的自我价值。

02 人际关系缺乏边界感,取悦他人

自恋型父母常会过度侵入孩子的边界,将孩子视为自己的延伸,不承认孩子的自主权。这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有责任让父母快乐,长大后也会将这种模式延续到其他关系中。他们可能会为了寻求认可而不遗余力地讨好他人,忽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例如,一位受害者曾说:“我总是觉得我应该把他人放在第一位。在过去的一些重要关系中,对方经常不尊重我的边界,而我却听之任之,把对方的感受、需求、利益放在自己的之上。我让自己认为,我有责任使对方高兴,这让我十分内耗,甚至精疲力竭。”
这种缺乏边界感的行为不仅让孩子在人际关系中感到疲惫,还会让他们陷入不健康甚至有害的关系中,难以自拔。

03 无法在关系中作出承诺,却又恐惧被抛弃

自恋型父母的养育方式会在孩子心中植入一种害怕被抛弃的恐惧。这种恐惧会导致孩子在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中发展出严重的问题,包括无法作出承诺、无法互相信任和依赖。
例如,一位受害者表示:“我的母亲一直向我强调,她其实根本不怎么需要我,而我是多么地需要她。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我和伴侣之间距离如此之远的原因。每当进入一段感情时,我就会预设,另一半会挑我的毛病,并最终弃我而去。”
另一位受害者说:“我的单身状态从来不会持续太久。我要么冷冰冰地拒人于千里之外,要么就会莫名陷入到一段不健康甚至有害的亲密关系中。我意识到,这是我在试图复制那种我渴望从父母身上获得的爱。”
这种恐惧不仅影响孩子的亲密关系,还会让他们在其他关系中也感到不安和焦虑。
除了上述影响,自恋型父母的养育方式还可能导致孩子在其他方面出现问题,例如:
  • 缺乏情感支持:自恋型父母很难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做出反应,导致孩子感到孤立、不被支持、被误解和不适应。
  • 长期经历PUA(煤气灯效应):自恋型父母可能会使用煤气灯策略来控制和操纵孩子,使他们很难相信自己的经历和感知。
  • 频繁体验情绪被操控:自恋型父母可能会利用情绪控制孩子,让他们对父母的感受和行为感到内疚或负责。
  • 遭受强烈的批评:自恋型父母可能对孩子的表现非常挑剔,让他们觉得自己永远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
  • 难以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自恋型父母的孩子可能很难辨别出他人健康的、功能性的行为,而是被熟悉的、模式化的隐性自恋行为所吸引。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还会在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中显现出来,导致一系列复杂的情感和行为问题。

 

NO.3 在自恋家庭中如何自救

在自恋型父母的养育方式下成长,孩子可能会经历许多痛苦和困惑。然而,通过一些积极的行动和自我反思,他们可以找到疗愈的方向,重建健康的人格和人际关系。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意识觉醒

通向真正疗愈的第一步始于内在的觉醒。首先,要提升自我意识并疗愈我们的内在小孩,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意识到,被这样抚养长大并不是我们自己的错。这种意识可以帮助我们拥有更加健康、更为充实的关系。
其次,我们永远无法从拒绝认错的源头那里获得虚幻不可及的救赎。而那把真正帮助我们解脱的钥匙,一直握在我们自己手中。通过自我反思和专业帮助,我们可以逐渐摆脱自恋型父母的影响,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哀悼过去

告别那些“不可能获得”的道歉,承认并哀悼“父母永远不会改变”这个残酷的事实。这份哀悼,是与那些虚幻期待告别的开始。通过哀悼,我们可以释放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愤怒,为未来的成长创造空间。

巩固自我价值感

告诉自己,我们自身的价值不取决于别人(父母)的承认与否。我们是独立、有价值的个体,这份价值源于我们自身的存在。通过自我肯定和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们可以逐渐重建健康的自我认知,提升自尊和自信。

学习与提升

学习如何与自恋之人相处的知识和技能,如何在与自恋人格障碍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进行自我保护。例如,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专业书籍,有效识别周围那些自恋的人;学习在生活中逐渐树立边界感,这甚至可以包括现实空间或情感上的远离。自我保护绝不是自私,而是生存下去的必须。

在真实的关系中获得支持

建立真实的联结,在朋友、伴侣、咨询师或支持团体中,建立能看见我们、确认我们真实感受的健康关系,获得情感补偿,滋养我们成长。通过这些健康的关系,我们可以获得支持和理解,逐步走出自恋家庭的阴影。
自恋型父母的养育方式可能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留下深深的创伤。然而,通过意识觉醒、哀悼过去、巩固自我价值感、学习与提升,以及在真实的关系中获得支持,那些在自恋家庭中成长的人可以找到疗愈的方向,重建健康的人格和人际关系。正如一位受害者所说:“我意识到,这不是我的错,我也可以做真实的自己。”希望每一位在自恋家庭中成长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
在面对自恋型父母的影响时,我们需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权利。通过积极的行动和自我反思,我们可以逐渐摆脱自恋型父母的影响,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让我们一起努力,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加健康、更加美好的未来。

拓展阅读

[1] 霍奇斯 L. 自恋也疯狂:面具下的极端自恋者[M]. 刘丽, 译.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9.
[2] 贝格拉斯 J. 自恋的基因:如何识别和应对自恋型人格[M]. 张思雪, 译.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3] 德瓦苏拉 R. 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M]. 徐燕, 译.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