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生心理咨询
  • 首页
  • 朴生团队
  • 心理咨询
    • 了解咨询
    • 你需要吗
    • 如何预约
    • 如何收费
    • 注意事项
  • 阅读科普
    • 行业动态
    • 专业科普
    • 父母之道
    • 自我探索
    • 亲密关系
    • 职场心理
  • 社会责任
    • 企业EAP
    • 近期活动
  • 关于朴生
  • 联系我们
  • 搜索
  • 菜单 菜单

教师节不只是感恩,更是理解:别让开学季成为情绪修罗场(内附详细应对指南)

2025年10月9日/在: 专业科普, 亲子关系, 社会责任, 自我探索, 阅读科普 /通过: sheng

原创: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

 

如果把假期看作是一部节奏轻快的公路片,那么开学或是就是那道急刹:轮胎尖叫,尘土飞扬,所有人都被甩向前排座椅。在心理学上把这种急刹带来的不适称作“适应障碍”。不妨看看我们自己,或者留意一下身边的情况,伴随开学季的到来,许多家庭仿佛被无情拉入进入“高压模式”:孩子夜里辗转、清晨哭闹;父母一边刷班级群,一边心跳过速。其实,这种从“假期频道”突然切换到“学期频道”的剧烈落差,就是一种典型的“适应障碍”的表现。它不分年龄,只要面对重大角色转换,就可能会触发。

开学焦虑与适应障碍

 

根据最新出版的权威临床心理学科普读物《变态心理学(第11版)》中的定义,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是指个体在生活转变、应激事件或持续压力源(如开学、亲友病故、搬迁、重大生活变动等)作用下,出现明显情绪或行为困扰,但尚未达到抑郁、焦虑障碍的临床诊断标准。据统计,在众多接受门诊精神或心理健康服务的人中,5%—20% 的人符合适应障碍的诊断。适应障碍,也是也是最轻微的一种心理问题。而漫长假期之后的开学季,则恰恰集中了以下四大压力源:

  • 结构突变:作息、作息、学业、社交规则瞬间全面更新
  • 情境陌生:新老师、新同学、新校园
  • 角色升级:小学生第一次“独立”,初中生第一次“分层考试”,高中生第一次“升学倒计时”
  • 情绪感染:家长的过度焦虑、社交媒体上的“别人家孩子”无形中放大孩子的恐惧

于是,很多家庭的厨房里出现了“找不到校服”的尖叫,客厅中回荡着“为什么暑假这么短”的哀嚎,卧室里则上演着“半夜一点钟还在突击查作业”的闹剧… …

开学焦虑,如何应对?

 

充分关注焦虑的信号

 

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身上,都可能会出现一些的得见的信号。要应对开学焦虑、调整好适应不良的问题,第一步,就是充分了解、把握这些这些征兆:

在开学季的孩子身上可能会出现:

  • 躯体:腹痛、头痛、食欲骤变

这并非一定是矫情,而是交感神经在向我们发出警报。

  • 情绪:晨起哭闹、放学沉默、莫名发脾气

有些孩子会千万百计避免上学,“妈妈,我今天能不去学校吗?”这句话背后也可能是想表达“我怕老师点我名我怕老师检查作业”。

  • 行为:拖延写作业、频繁问“我能不能不去学校”

有的孩子会出现反复检查书包、拖延写作业、突然对镜子皱眉,这些表现都是在说:“我不确定新自己能不能被新环境接纳。”

  • 认知:“我肯定会考砸”、“大家会笑我”

这些不自信、担心的背后,很可能是孩子需要帮助的信号。

在开学季的家长身上可能会出现:

  • 身体反应:失眠、胃痛、刷手机到凌晨
  • 思维陷阱:

– 过度概括结论:“去年数学不及格,今年一定会更惨!”

– 糟糕未来预演:“要是孩子被同学排挤怎么办?”

  • 行为混乱:反复叮嘱、检查书包十次、在家中制造紧张空气。

请父母们记住:一个情绪紊乱的大人,很难去安抚一个情绪失调的孩子。

六个心理技巧,帮你的开学焦虑软着陆

 

 

大多数孩子和家长们一般会在开学2–4周后逐渐适应新的节奏。在此期间,如果情绪和行为上迟迟难以调整好或者家庭冲突不断,不妨试试以下这些方法:

1.情绪天气预报

晚饭后,全家围坐在餐桌,轮流举起“情绪温度计”。

爸爸:“今晚我是 60% 期待,因为明天轮到我送娃,可以顺路买杯咖啡;剩下 40% 是担心早高峰堵车。”

妈妈:“我 70% 平静,30% 忐忑不安,怕新班主任点名批评作业格式。”

孩子:“我 80% 兴奋,因为书包里装了昨晚偷偷准备的新贴纸;20% 紧张,怕同桌又抢我铅笔。”

把百分比说出来,就像把看不见的气压计挂在了客厅墙上,每个人都能提前知道今天的“天气”,避免情绪暴雨突袭。

2.时间切片

与其盯着“整个学期”这座大山,不如把它切成小块乐高。

  • 周一切片:起床打卡——设两个闹钟,第一个响后允许赖床 5 分钟,第二个响后立刻倒计时 10 秒穿鞋。
  • 周三切片:交新朋友——提前准备一张“破冰便利贴”,写上“嗨,我叫××,喜欢××”,下课时递给邻座。
  • 周五切片:烤鸡腿奖励——把食堂菜单截图贴在冰箱,周五放学回家一起倒计时,像等待周末票房大片。

3.微仪式重启

睡前 3 分钟“三件小确幸”

① 今天语文老师夸我字写得整齐;② 午餐吃到最后一块炸鸡;③ 交到一个新闺蜜。

晨间 3 次“狮吼呼吸”

站在阳台,双手叉腰,像狮子一样深吸——默数 4 秒,慢呼——默数 6 秒,连做 3 轮。邻居如果探头,就对他们挥挥手,顺便收获一个早晨的微笑。

4.角色互换小剧场

周六上午,不妨让客厅秒变教室。

孩子可以试着戴上爸爸的旧眼镜,拿勺子当戒尺,一本正经:“迟到 1 分钟,罚抄名字 10 遍!”

家长也可以试着背着书包,弯腰驼背跑进来:“报告老师,路上堵车!”

10 分钟后,两人笑成一团。恐惧被笑声拆解掉,孩子发现:原来老师也会笑,家长也会喘。

5.情绪出口分流

  • 家长版

周三晚上,爸爸去楼下跑 3 公里,耳机里单曲循环《夜跑神曲》;妈妈约闺蜜视频 15 分钟,主题只有一句:“吐槽今天这些破事”。

  • 孩子版

给旧 T 恤画上“焦虑怪兽”,挂在门后,每天放学回来给它一拳;或者把今天的紧张写进“树洞日记”,写完撕成雪花扔进垃圾桶。

6.家校缓冲带

把家长群设为“早 8 点、晚 8 点”两次时间集中查看。

老师发语音?先转成文字,再用平静语气读给自己听,像给信息加了一层“情绪降噪器”。

突发通知?先深呼吸 3 秒,再在群里回复:“收到,谢谢老师,我们今晚确认后明天回复。”既礼貌,又给自己留出充足的冷静时间。

家长要学会适时地求助

当连续两个星期的夜晚都在数羊,当孩子在早餐桌前说“我就是不想去上学!”却哭到喘不过气来,当书包成了烫手山芋、手机弹出一条条“请假信息”——这些不是普通的“开学懒”,而是开学适应困难的红灯。

什么时候该按下“求助键”?

  • 睡眠节律:孩子或家长连续两周在晚上 11 点后仍无法入睡,或凌晨 3 点就惊醒后再也合不上眼。
  • 上学困难:每天清晨出现腹痛、呕吐、全身发抖,甚至把校服从窗户扔出去。
  • 情绪崩溃:孩子说出“活着好累”“不如消失算了”,或者家长发现自己对着孩子吼完就躲进卫生间大哭。
  • 功能紊乱:成绩、人际、食欲全面下滑,连最喜欢的游戏/剧集也提不起劲。

向谁求助?

① 学校心理老师

他们每天都在走廊里“巡逻”,熟悉孩子的课堂表现,也熟悉家长的焦虑。一杯温水、一张预约单,就能开启第一次真诚的对话。

② 当地儿童青少年心理援助部门或心理咨询机构

如果学校资源有限,或症状明显,带上孩子和最近一次体检报告,挂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儿少青少年心理门诊”。心理治疗师会先做评估,再决定是短程咨询还是家庭心理治疗。一些有所顾虑的家长,也可以带着孩子尝试商业心理咨询机构,通过更加灵活、便捷的心理预约与咨询服务,这或许也是一份获得专业心理支持的契机。

③拨打心理支持热线

儿童青少年心理支持热线:12355、12356 ,永远有人在另一端。凌晨两点,你不需要整理好语言,只需要说:“我撑不住了。”接线员会用平静的声音陪你把情绪拆成一小块一小块。

很多家长担心“带孩子去看心理咨询师会不会给他贴标签”。其实,求助就像带孩子去牙科补牙——越早处理,创口越小。

  • 你可以先打热线,自己先喘口气;
  • 再约学校心理老师,了解校内支持;
  • 如果需要,再带孩子去医院或心理咨询机构。

每一步都在告诉孩子:情绪和身体一样,都需要医生和老师。

给家长的三个温柔提醒:

  • 允许自己先崩溃:在咨询师面前哭一场,比在孩子面前强撑更加有效。
  • 提前预约:开学季门诊常常爆满,提前两周挂号,比临时抱佛脚更从容。
  • 把求助写进家庭计划:就像买文具、订牛奶一样自然。让孩子看到,大人也会求助,也会成长。

请记住,求助不是把问题推给别人,而是邀请更多双手,一起把沉重的书包换成轻盈的明天。

适应障碍和开学焦虑,这并不意味着必然的“心理脆弱”,而是一盏悄悄亮起的信号灯。

当孩子小声说“我不想开学”时,其实是在递出一根小小的引线,等待被你点燃;

当家长坦白“我也很慌”时,是在告诉对方:“我愿意先深呼吸,再把掌心摊开给你。”

在这条名为“新学期”的路上,没有谁的脚印必须笔直。

我们不妨一起来尝试:

  • 把失眠的夜晚转化成“明天早点熄灯”的提醒
  • 把拒学的泪改写成“我们一起走进校门”的约定
  • 把家长群里的红色感叹号理解成“先喝口水再回复”的暂停键

请记得,每一次焦虑的波纹,都是成长在敲门。

愿开学季的风不再只是吹皱日历,而是吹亮我们心里那盏灯:

——原来不确定的尽头,藏着一张可以一起绘制的心灵成长地图;原来我们并肩走的每一步,都在把“害怕”改写成“抵达”。

分享本文
  • Share on WhatsApp
  • 邮件分享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到新浪微博
  • 分享到百度贴吧
  • 分享到QQ好友
https://pushengxinli.com/wp-content/uploads/2025/09/2025091009182713.jpg 420 720 sheng https://pushengxinli.com/wp-content/uploads/2021/01/2021010908330697.png sheng2025-10-09 12:27:042025-10-09 12:27:04教师节不只是感恩,更是理解:别让开学季成为情绪修罗场(内附详细应对指南)

最新文章

  • 教师节不只是感恩,更是理解:别让开学季成为情绪修罗场(内附详细应对指南)2025年10月9日 - 下午12:27
  • 浪浪山小妖怪:阴影中的取经人2025年9月12日 - 下午12:57
  • 爱的陷阱:自恋型父母的隐匿伤害2025年8月20日 - 上午11:50
  • 《变态心理学》译者导读Ⅱ:我们真的比“疯子”更清醒吗?2025年8月20日 - 上午11:44
  • 朴生活动丨《变态心理学(11版)》译者线上科普签售 传递精神卫生前沿理念2025年7月7日 - 下午9:12
  • 厦门朴生心理应邀赴得到公司总部参观交流2025年6月25日 - 上午11:27
  • 厦门朴生心理学术著作《变态心理学》译者导读丨在疯狂与理智的河流中泅渡2025年6月10日 - 上午10:02
  • 厦门朴生心理咨询师应邀做客知名播客《大望局》节目畅聊心理健康2025年5月27日 - 下午1:41
  • 厦门朴生心理首席咨询师应邀参加“家校医社协同共育,守护学生心理健康”主题活动2025年5月27日 - 下午12:31
  • 厦门朴生心理咨询师应邀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主题讲座2025年5月18日 - 下午12:35

扫一扫,加关注

联系朴生

  • 微信公众号:朴生心理
  • 电话:15859242450
  • Q Q:2753927559
  • 微信:presence2017
  • Email:hello@pushengxinli.com

成长从来都是关于自己一个人的事
咨询师不会也不能代替你完成
但是  我们可以让成长
不那么孤独无助
因为
此刻  我在

友情链接:厦门心理咨询 | 厦门心理辅导 |

首页 | 关于朴生 | 朴生团队 | 朴生服务 | 联系朴生

厦门朴生心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6759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1102001468号

浪浪山小妖怪:阴影中的取经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