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来判断一个的行为、心理状态是健康或者是不健康的?这其实是社会大众很感兴趣的一件事,同时也是跟我们每个人切身利益都息息相关的一个问题。不过,这一问题却十分棘手和困难。之所以很难判断心理健康或不健康、正常或异常,主要有两点。其一,界限模糊。在健康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与不正常的状态之间,其实并没有一道明晰、确切的鸿沟。当代精神卫生专业领域逐渐达成的共识是,心理状态其实是从健康到不健康之间的谱系。其二:难以测量。心理健康涉及到内在的心灵状态,它看不见摸不着,并不像我们的身体生理数据那样的客观、量化、好测量。千百年来,从原始人类到当代文明,关于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是精神不正常?有着诸多和长久的争论。心理分析师卡尔.荣格(C.G Jung)在他的博士研究论文《所谓神秘现象的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研究》中就写到:“我坚持认为,从广义上来讲,所谓精神病(即不健康的心理或精神状态),是患者疾病的心灵与医生自以为正常心灵之间的交流切磋,而它们都是主观层面的”。当代心理治疗的鼻祖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也有过类似的观点:“所谓正常人,就是在梦中发作精神病的人;而精神病人,就是那些睁着眼睛做梦的人”。既然正常人与异常人之间的差异是如此的模糊和混乱,那有没有一些简单、实用、靠谱、易操作的评估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来快速判断自己或者他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呢?确实是有的。其实长期以来,有一大批心理健康领域专业从业者始终致力于对健康和异常状态之间差异的观察、描述以及研究总结工作。这其中有一些科学心理学取向的临床心理学家,他们虽然也认同心理健康评定标准的复杂性,但他们更赞成需要一些直观、具体的判断标准来供相关专业人士和社会大众认识和掌握,这对于促进心理健康地大众科普是有很有好处的。在此,我们介绍一种美国临床心理家Jeffrey S. Nevid等人所提出的,用来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几条标准,他们认为,如果从以下这些方面来综合考量一个人的行为和情绪状态,可以高效、直接地评估出个体心理健康或不健康的程度。为了方便大众的理解和使用,我们对这些专业临床评估和判断维度进行了分析归纳整理,将其概括为4个方面:
临床评估与诊断是一门专业技术活,然而这还只是治疗干预的开始。从临床治疗的角度来讲,单纯的评估和诊断对病人来说其实没有任何的实际帮助作用。因此,即便我们可以从一些清晰、客观的判断标准来入手,大致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或行为状态,我们一定要铭记:用专业术语和名称来给人贴标签、下定义,是很容易的。但要想真正的理解一个人,我们必须帮助他洞悉自己行为背后的动力机制,一起去看到曾经发生在这个人身上的故事,了解这个人所经历的真实体验。也就是说,相比于简单地界定某种行为正常/健康与否,看到并努力理解这些怪异、离奇、不适应、痛苦、危险行为背后的爱恨情仇和悲欢离合,反而才是心理健康助人领域的关键所在。END参考文献[1] Nevid J S , Rathus S A , Greene B . Abnormal Psychology In A Changing World[M]. Prentice Hall, 2019.[2]荣格. 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朱更生(译)[M].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3]李孟潮. 自愈与成长:荣格的生命故事[M].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