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生心理咨询
  • 首页
  • 朴生团队
  • 心理咨询
    • 了解咨询
    • 你需要吗
    • 如何预约
    • 如何收费
    • 注意事项
  • 阅读科普
    • 行业动态
    • 专业科普
    • 父母之道
    • 自我探索
    • 亲密关系
    • 职场心理
  • 社会责任
    • 企业EAP
    • 近期活动
  • 关于朴生
  • 联系我们
  • 搜索
  • 菜单 菜单

我们真的需要感谢苦难吗?

2018年3月10日/在: 自我探索, 阅读科普 /通过: shi

 

(作者丨Eva & Milo,本文首发于”简单心理”,只提供高质量的心理服务。)

 

最近我们再次听到有人说:“感谢我生命中的那些苦难,它们让我更加坚强。”

 

影视剧中也常常会有人专门刁难主角,让他们吃尽了苦头,最后洗白的时候说一句:“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你受的这些苦都会是你人生宝贵的财富!”

 

这种“痛苦就是财富,我们应该感谢它。”的论调被大家理所当然的接受和欣赏着,似乎觉得苦难是个好东西,是我们成长所必需的,甚至是值得追寻的。

 

但柴静曾经说过一段话:“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今天我们想跟你聊聊,苦难真的是成长所必须的吗?它值得追寻吗?我们真的有必要去感谢苦难吗?

 

 

 

 

  苦难使人成长,所以我们要感谢苦难? 

 

 

 

 

成长有很多条路径,你读的书、走的路、见到的世界、对自己的反思都可能会带来成长。为什么唯独“从苦难中艰难的成长”这条路这么受大家欢迎?甚至抱着没有苦难创造苦难也要上的念头啊。

 

苦难能带给人成长是因为它有时无法躲开,我们不得不去成长,去克服它。

 

可以顺风顺水自然的成长,是超级幸运的事情。如果你因面对苦难不得不变得更加坚强了,那为什么要感谢苦难?

 

应该感谢你自己啊。

 

既然苦难不值得感谢,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以前一直过着苦日子人在宣扬“人就是要吃点苦”呢?

 

以前王小波曾经说过一段话很有意思,他说:“人是一种会骗自己的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

 

但在这背后隐藏着的可能是人们在想尽办法合理化自己受到的苦难,觉得这些苦难都是对他的磨练,这样才能暂时逃离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那种无助感。

 

弗洛伊德对受虐狂也有过如下的解释: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一些。

 

 

 

 

  经历了苦难就一定能成长吗? 

 

 

 

 

我们听了太多在苦难中挣扎,最终坚强的克服困难成为人生赢家的励志故事。

 

但这其实可能是一种幸存者偏差(Survivor Bias)。有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可以说明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熊不吃死人,所以在野外遇到熊只需要装死就能逃过去!”

“这话是那些逃回来的人跟你说的吧?”

 

 

意思是你所看见/听见的都是活下来/成功了的,失败者根本没机会让你看见,不是所有人都能因苦难而成长,很多人可能就倒在苦难之下了。身在苦难中的人想躲都躲不开,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追寻它呢?

 

此外我们想陈述一个观点:我们没有经历过别人的痛苦,痛苦这东西本身是很主观的,它没有可比性。

 

我们不应该以自己的立场来判断别人的经历够不够痛苦,就像没有抑郁症的人不应该跟抑郁症患者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坚强点儿就好了。”

 

不轻易的去断定别人没在苦难中挺过来是因为他们不够“坚强”,是对人起码的尊重。

 

 

 

 

 

  跳出心理舒适圈去吃苦真的有必要吗? 

 

 

 

 

心理舒适圈,更多地被人们熟知为Comfort zone,虽然没有心理学意义上的严格定义,却成为各种鸡汤文中用来说服大家去追寻苦难的最好的借口。

 

很多人宣扬要跳出心理舒适圈,去挑战自己,故意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去做自己害怕的事情来“进入更广阔的天地”。

 

这个理论乍一听十分励志,可仔细想想,却不是那么回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事,我们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努力地做着擅长的事情,同样可以过得很好,同样是为祖国建设奋斗在第一线的优秀公民呀,为什么非要逼着自己跳出舒适圈去,去感受挫败,才觉得没有辜负人生呢。

 

 

 

舒适圈、社会期待和自我追求,这三者是互有重叠的三个圆,只有当三者得重叠最大时,个人体会到的幸福也是最大的。

 

与其去鼓励人们跳出「心理舒适圈」,专门去挑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来挑战,去寻求苦难。

 

倒不如鼓励大家去发现更多自己擅长的事情,去扩大自己的「心理舒适圈」,在舒适圈里过的更舒服,也许更可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

 

 

 

 

 

  吃太多苦,人真的会变傻 

 

 

 

 

 

ACE(Ade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研究表明小时候“吃太多苦”是会影响身心发育的,然而,这多么理所应当的事实,却被我们大多数人硬生生地忽略了。

小时候物理上、生理上甚至是心理上的“吃苦”,都会对孩子今后人格的发展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这些人会比其他人,更多地经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疾病。

 

不要吃没有意义的苦,不要刻意去被磨练。

 

所谓的吃苦,都是因为你在从事违背本心的活动。当你是自愿“吃苦”的时候,就成为了努力,而不是吃苦了(吃苦和努力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不要把他们等同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主动吃苦这句话,根本不成立。

 

最后,回答一下文章开头提出的三个问题:苦难真的是成长所必须的吗?它值得追寻吗?我们真的有必要去感谢苦难吗?

 

苦难不是成长所必须的,它不值得追寻,我们没必要去感谢苦难。

 

如果你因苦难而成长了,感谢你自己。

 

 

Reference

 

Johnsona, R. M., Kotch, J. B., Catellier, D. J., Winsor, J. R., Dufort, V., Hunter, W., & Amaya-Jackson, L. (2002). Adverse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outcomes from child abuse and witnessed violence. Child maltreatment, 7(3), 179-186.

 

Moeller, T. P., Bachmann, G. A., & Moeller, J. R. (1993).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physical, sexual, and emotional abuse during childhood: Long-term health consequences for women. Child abuse & neglect, 17(5), 623-640.

 

McLeod, S. A. (2014). Carl Rogers. Retrieved from www.simplypsychology.org/carl-rogers.html

 

(文章来源:简单心理,公众号ID: janelee1231)

编辑:朴生心理

标签: 厦门专业心理咨询师, 厦门专业心理咨询机构, 厦门心理健康, 厦门心理健康服务, 厦门心理咨询
分享本文
  • Share on WhatsApp
  • 邮件分享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到新浪微博
  • 分享到百度贴吧
  • 分享到QQ好友
https://pushengxinli.com/wp-content/uploads/2021/03/2021031004332698.jpg 500 900 shi https://pushengxinli.com/wp-content/uploads/2021/01/2021010908330697.png shi2018-03-10 12:40:072021-03-10 14:22:30我们真的需要感谢苦难吗?
您可能会喜欢
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疗的过程
比成瘾更可怕的是孩子没有游戏的能力
关于网络远程心理咨询的一些常识
简单4步,判断心理健康程度
遭遇紧急情况,比起求助,教会孩子这件事更重要!
精神动力学心理咨询:一场心灵的探索旅程
比成瘾更可怕的是孩子没有游戏的能力
基因天赋测试?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还是毁在起

最新文章

  • 关于心理咨询中的一些常见疑问2023年3月22日 - 下午1:36
  • 如何选择适合你自己的心理咨询师?2023年3月22日 - 下午1:25
  • 羞耻感: 隐藏在心理问题背后的体验2023年3月22日 - 下午1:16
  • 咨询过程中,我需要注意些什么?2023年3月9日 - 下午1:11
  • 心理疗愈的本质是什么?2023年2月15日 - 下午3:44
  • 心理问题背后的意义2023年2月15日 - 下午3:36
  •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2022年12月6日 - 下午7:42
  • 深度心理学:人类心灵意识的五个发展阶段(下篇)2022年11月21日 - 上午9:17
  • 深度心理学:人类心灵意识的五个发展阶段(上篇)2022年10月8日 - 下午2:16
  • 如何让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更有效?2022年9月19日 - 下午4:15

扫一扫,加关注

联系朴生

  • 微信公众号:朴生心理
  • 电话:15859242450
  • Q Q:2753927559
  • 微信:presence2017
  • Email:hello@pushengxinli.com

成长从来都是关于自己一个人的事
咨询师不会也不能代替你完成
但是  我们可以让成长
不那么孤独无助
因为
此刻  我在

友情链接:厦门心理咨询 | 厦门心理辅导 |

首页 | 关于朴生 | 朴生团队 | 朴生服务 | 联系朴生

厦门朴生心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6759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1102001468号

“何弃疗?”丨放下那些不必要的羞耻感 预约心理咨询为什么要接受预评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