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生心理咨询
  • 首页
  • 朴生团队
  • 心理咨询
    • 了解咨询
    • 你需要吗
    • 如何预约
    • 如何收费
    • 注意事项
  • 阅读科普
    • 行业动态
    • 专业科普
    • 父母之道
    • 自我探索
    • 亲密关系
    • 职场心理
  • 社会责任
    • 企业EAP
    • 近期活动
  • 关于朴生
  • 联系我们
  • 搜索
  • 菜单 菜单

对不起,你的痛苦可能是你自找的!

2018年11月26日/在: 自我探索, 阅读科普 /通过: shi

 

如果说地狱真的存在,
那么它一定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
——伊塔罗·卡尔维诺

文丨村长盛
图丨花瓣网

 

我上辈子刨了你们家祖坟吗?为什么要这么对我?
 

前几天,在公交上碰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有个中年少女在公交车上旁若无人地大声打电话。如果换做别人可能一笑而过,或者露出一脸鄙夷的神色就远远地躲开了。可咨询师的职业习惯(对人的故事抱有浓厚兴趣)确让我忍不住竖起耳朵仔细听起来。

电话这头的她对着电话那头的闺蜜痛斥自己老公如何如何不好:从回忆他当时如何死皮赖脸的追求自己,到最近几年对自己怎么不好,在家里怎么对自己冷热暴力一起使用,说自己要崩溃了。
她越说声音越大,激动之处冒出一句:“我上辈子是刨了他们家祖坟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对我?”随即泣不成声。我本以为这段婚姻可能要走到尽头了。
然而,当闺蜜受到她的情绪感染,极力劝导她要离开这个男人的时候,她的神色突然变了,声音颤抖着:这不行,我真的做不到,我离不开他……
听到她说出这句话的那一刻,让我整个人都不舒服到极点。随即脑子里冒出一句不太适合咨询师说的话:“凡天下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
这让我想到,我们的诸多来访者中,有许多是因为类似的遭遇或问题前来求助的:

“为什么我的几任男朋友都要劈我的腿,难道我天生就是个渣男吸铁石吗?”
“我就是忍不住的要为身边的人付出,这些已经超出我的能力了,我真的很累,可我还是没办法改变!”
“我想再给他一次机会,他都向我认错了,说不会再打我了,我还能怎么办呢?只有再试试吧!”

他们很多是正在一次又一次经历危险的亲密关系,总有人牵挂那些反复给自己带来痛苦和伤害的人?有的人总对抛弃自己的前任恋恋不忘?对已然坏掉的婚姻迟迟无法做出割舍?甚至有的人,总也无法离开屡次对自己施暴的人?

 
你很痛苦!但潜意识里,这很可能是你自找的!
弗洛伊德在192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超越快乐原则》中,提出了一个有趣也很恐怖的发现:
当一个孩子的妈妈离开的时候,孩子会扔掉自己最心爱的玩具。而当他发现玩具没有了后,他会感到非常的失落和伤心,于是又发着脾气把玩具要回来。可是过了一阵子之后,孩子又会再次扔出自己心爱的玩具。如此循环往复,仿佛正在进行一个十分有趣的游戏。
在后来的临床个案中,弗洛伊德发现,那个孩子的这种重复行为并非特例。他认为,孩子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件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潜意识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和感受。弗洛伊德将这种现象称为人类的“强迫性重复”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发现小孩子会不厌其烦地一再要求大人们重复曾同他们一起玩过的某一个游戏;不到精疲力尽,绝对不能停止的。
比如村长记得曾经有有个时期,给女儿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她就会死死地缠住我,要我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的讲。更关键的是,她要同样的主人公、同样的段子、同样的包袱,在同样的时间点,她会露出同样的笑容,并且在重讲额过程中,还不许我有丝毫改动和变化,哪怕是我的表情或语速稍有改动她就立即制止,表达不满和生气。
这种现象放在成人身上,表现为“在已有关系里持续重复旧有的不良互动方式”,或者是“在新的关系中重复旧有的互动方式,在新的关系里制造出旧的处境”,又或者“反复陷入与旧关系类似的新关系之中”,并且这种重复的背后是一种“强迫”:它的发生往往是不受个体主观意识所控制的,即使人们内心有万般地不情意,但现实却不可避免地重蹈覆辙。就仿佛是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将自己打入万劫不复的无间地狱一样。
为什么我们要如此的自虐?
 
重复的,是早年的体验

我们不自觉重复的,其实是我们早年被拒绝、被伤害的那些体验。仔细感受一下,我们要死死抓住那个伤害自己、抛弃自己的那个对象,这情形像不像小时候我们跟妈妈的关系?妈妈有事不得不走开,她要把你单独留在那里。你伤心、生气、你哭闹着、歇斯底里、绝望地苦苦央求妈妈可以留下来陪你;可她还是拒绝了;你非常恐惧,不知道她会走多远,更不知道她离开后,你会不会就此死掉……我们苦苦哀求的对象,对我们太重要了,就像妈妈对婴儿那样重要。

我们唯有不放手,才能够和那个重要的人保持连接。这个人之所以能伤害到我们,只不过是因为我们把他放在了那个重要的位置上,并亲手赋予了他伤害我们的权利。我们无法同那个一次次伤害我们的人割舍,就像我们无法与母亲完全割舍一样。

重复行为可以让你获益

弗洛伊德发现:我们无意识地去重复那些让我们痛苦的行为,这样可以暂时替代意识层面对痛苦的回忆,即当“行为”代替“意识”去重复某些痛苦的事情时,我们的内心便能不再受这种痛苦的煎熬了。这么看来,在与重要的他人相处中,重复过去的负面的应对方式,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可能是有些积极意义的。

比如,当我们一次次地为周围的人牺牲和付出,我们便无需再回忆起童年时期,被父母忽视的自己是如何努力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存在,如何用极力讨好的方式换取一点点的关注和回应。
弗洛伊德认为,孩子之所以会反复让自己体验失去玩具的痛苦,是因为他试图通过扔出玩具和找回玩具,来想象和模仿母亲离开和回来的过程。而这个看似在重复“失去”的过程,事实上是他试图掌控“母亲回来”的举动——他希望借由拾回玩具,感受到自己在失去东西之后,也能重获东西的掌控感。这种借由玩具而来的掌控感,是在获得母亲而不能之后的一种补偿。这便是我们愿意重复痛苦的另一个原因。

就像有些人之所以会无意识地反复陷入被出轨的亲密关系之中,就可能是因为他的父母曾因一方出轨而分开;当时年幼的自己,在家庭中感受过那种被背叛感与无能为力。那么,他在潜意识中,就有可能希望成年之后的自己、有能力应对的自己,能够重新经历这样的关系,去改变曾经的无力感,重获控制感。悲剧的是,有些人的一生就是为了来寻求这种虚幻的掌控感。

如何停止这样的重复自虐?
 
正念觉察
 
 

看不到的敌人是最可怕的。强制性的重复保护我们的内在小孩不受伤害,同时将这些感受同我们的内在小孩隔离开来,让我们的感受变得越来越迟钝和麻木。感受不到痛苦,也就意味着感受不到快乐和幸福。

下一次,当我们再一次体验这样不得不经受的痛苦时。尝试着慢下来,投入足够的关注和精力到我们自身。我们会慢慢发现,我们的重复行为其实就是一整套保护我们的防御体系。
这些我们不自觉的重复行为是让我们从中获益的,同时也会越用越熟练的。看到他,看到他对你的帮助,也看到他的副作用,看到自己究竟为何而重复,把此时此刻的关系与重复的行为区分开来,意识到哪些无意识的反应可能来自于过去,而不是针对你眼前的这个人。

比如,我们对于伴侣的不信任,可能并不来自于对方当下的行为,而是我们自己过去的遭遇。同时,像看待你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来看待他,这是打破强迫性重复的第一步。

 
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关系中的问题,交给关系来解决。在专业的心理咨询关系中,我们可以将在其中获得的安全感和被支持感作为自己向过去或外界探索的资源,并学会用在这段关系中的新的视角去看待既往的行为模式和关系。这便是心理咨询的真正意义和魅力所在。

——

/ 本文作者 /

 村长盛

心理咨询师

催眠治疗师

——

(本文作者:村长盛,原创文章版权归朴生心理所有,转载请联系。)

延伸阅读

MORE

﹀

﹀

﹀

更多“自我探索”主题的文章,请点击:https://pushengxinli.com/ziwotansuo

 

编辑:朴生心理

标签: 心理成长, 自我成长, 自我探索
分享本文
  • Share on WhatsApp
  • 邮件分享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到新浪微博
  • 分享到百度贴吧
  • 分享到QQ好友
https://pushengxinli.com/wp-content/uploads/2021/03/2021030505192851.jpg 420 720 shi https://pushengxinli.com/wp-content/uploads/2021/01/2021010908330697.png shi2018-11-26 17:18:032021-03-06 12:22:26对不起,你的痛苦可能是你自找的!
您可能会喜欢
“哎!你踩到我了!”丨当自我边界被侵犯时
学会表达你的感情是如此的重要
中国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共情与智慧的高度整合
躲过了情人节,却躲不过女人节!
我们为何会感到焦虑?
再努力都无济于事?那就换个姿势,再来一次!
《心理动力学诊断手册Ⅱ》介绍(下篇)
我所理解的心理动力学咨询(上篇)

最新文章

  • 关于心理咨询中的一些常见疑问2023年3月22日 - 下午1:36
  • 如何选择适合你自己的心理咨询师?2023年3月22日 - 下午1:25
  • 羞耻感: 隐藏在心理问题背后的体验2023年3月22日 - 下午1:16
  • 咨询过程中,我需要注意些什么?2023年3月9日 - 下午1:11
  • 心理疗愈的本质是什么?2023年2月15日 - 下午3:44
  • 心理问题背后的意义2023年2月15日 - 下午3:36
  •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2022年12月6日 - 下午7:42
  • 深度心理学:人类心灵意识的五个发展阶段(下篇)2022年11月21日 - 上午9:17
  • 深度心理学:人类心灵意识的五个发展阶段(上篇)2022年10月8日 - 下午2:16
  • 如何让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更有效?2022年9月19日 - 下午4:15

扫一扫,加关注

联系朴生

  • 微信公众号:朴生心理
  • 电话:15859242450
  • Q Q:2753927559
  • 微信:presence2017
  • Email:hello@pushengxinli.com

成长从来都是关于自己一个人的事
咨询师不会也不能代替你完成
但是  我们可以让成长
不那么孤独无助
因为
此刻  我在

友情链接:厦门心理咨询 | 厦门心理辅导 |

首页 | 关于朴生 | 朴生团队 | 朴生服务 | 联系朴生

厦门朴生心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6759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1102001468号

我们无法感同身受,至少还能选择善良 儿童语言与认知专家雷兰川博士赴朴生心理调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