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你的痛苦可能是你自找的!
那么它一定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
——伊塔罗·卡尔维诺
文丨村长盛
图丨花瓣网
前几天,在公交上碰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有个中年少女在公交车上旁若无人地大声打电话。如果换做别人可能一笑而过,或者露出一脸鄙夷的神色就远远地躲开了。可咨询师的职业习惯(对人的故事抱有浓厚兴趣)确让我忍不住竖起耳朵仔细听起来。
然而,当闺蜜受到她的情绪感染,极力劝导她要离开这个男人的时候,她的神色突然变了,声音颤抖着:这不行,我真的做不到,我离不开他……
听到她说出这句话的那一刻,让我整个人都不舒服到极点。随即脑子里冒出一句不太适合咨询师说的话:“凡天下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
这让我想到,我们的诸多来访者中,有许多是因为类似的遭遇或问题前来求助的:
“为什么我的几任男朋友都要劈我的腿,难道我天生就是个渣男吸铁石吗?”
“我就是忍不住的要为身边的人付出,这些已经超出我的能力了,我真的很累,可我还是没办法改变!”
“我想再给他一次机会,他都向我认错了,说不会再打我了,我还能怎么办呢?只有再试试吧!”
他们很多是正在一次又一次经历危险的亲密关系,总有人牵挂那些反复给自己带来痛苦和伤害的人?有的人总对抛弃自己的前任恋恋不忘?对已然坏掉的婚姻迟迟无法做出割舍?甚至有的人,总也无法离开屡次对自己施暴的人?
我们不自觉重复的,其实是我们早年被拒绝、被伤害的那些体验。仔细感受一下,我们要死死抓住那个伤害自己、抛弃自己的那个对象,这情形像不像小时候我们跟妈妈的关系?妈妈有事不得不走开,她要把你单独留在那里。你伤心、生气、你哭闹着、歇斯底里、绝望地苦苦央求妈妈可以留下来陪你;可她还是拒绝了;你非常恐惧,不知道她会走多远,更不知道她离开后,你会不会就此死掉……我们苦苦哀求的对象,对我们太重要了,就像妈妈对婴儿那样重要。
我们唯有不放手,才能够和那个重要的人保持连接。这个人之所以能伤害到我们,只不过是因为我们把他放在了那个重要的位置上,并亲手赋予了他伤害我们的权利。我们无法同那个一次次伤害我们的人割舍,就像我们无法与母亲完全割舍一样。
弗洛伊德发现:我们无意识地去重复那些让我们痛苦的行为,这样可以暂时替代意识层面对痛苦的回忆,即当“行为”代替“意识”去重复某些痛苦的事情时,我们的内心便能不再受这种痛苦的煎熬了。这么看来,在与重要的他人相处中,重复过去的负面的应对方式,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可能是有些积极意义的。
比如,当我们一次次地为周围的人牺牲和付出,我们便无需再回忆起童年时期,被父母忽视的自己是如何努力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存在,如何用极力讨好的方式换取一点点的关注和回应。
弗洛伊德认为,孩子之所以会反复让自己体验失去玩具的痛苦,是因为他试图通过扔出玩具和找回玩具,来想象和模仿母亲离开和回来的过程。而这个看似在重复“失去”的过程,事实上是他试图掌控“母亲回来”的举动——他希望借由拾回玩具,感受到自己在失去东西之后,也能重获东西的掌控感。这种借由玩具而来的掌控感,是在获得母亲而不能之后的一种补偿。这便是我们愿意重复痛苦的另一个原因。
就像有些人之所以会无意识地反复陷入被出轨的亲密关系之中,就可能是因为他的父母曾因一方出轨而分开;当时年幼的自己,在家庭中感受过那种被背叛感与无能为力。那么,他在潜意识中,就有可能希望成年之后的自己、有能力应对的自己,能够重新经历这样的关系,去改变曾经的无力感,重获控制感。悲剧的是,有些人的一生就是为了来寻求这种虚幻的掌控感。
看不到的敌人是最可怕的。强制性的重复保护我们的内在小孩不受伤害,同时将这些感受同我们的内在小孩隔离开来,让我们的感受变得越来越迟钝和麻木。感受不到痛苦,也就意味着感受不到快乐和幸福。
下一次,当我们再一次体验这样不得不经受的痛苦时。尝试着慢下来,投入足够的关注和精力到我们自身。我们会慢慢发现,我们的重复行为其实就是一整套保护我们的防御体系。
这些我们不自觉的重复行为是让我们从中获益的,同时也会越用越熟练的。看到他,看到他对你的帮助,也看到他的副作用,看到自己究竟为何而重复,把此时此刻的关系与重复的行为区分开来,意识到哪些无意识的反应可能来自于过去,而不是针对你眼前的这个人。
比如,我们对于伴侣的不信任,可能并不来自于对方当下的行为,而是我们自己过去的遭遇。同时,像看待你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来看待他,这是打破强迫性重复的第一步。
关系中的问题,交给关系来解决。在专业的心理咨询关系中,我们可以将在其中获得的安全感和被支持感作为自己向过去或外界探索的资源,并学会用在这段关系中的新的视角去看待既往的行为模式和关系。这便是心理咨询的真正意义和魅力所在。
——
/ 本文作者 /
村长盛
心理咨询师
催眠治疗师
——
(本文作者:村长盛,原创文章版权归朴生心理所有,转载请联系。)
MORE
﹀
﹀
﹀
编辑:朴生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