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的精神动力学理解
<<整理的艺术>>by Ursus Wehrli
原创文: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 盛文哲
强迫症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以反复、持久出现的强迫思维、观念和(或)强迫行为为基本特征的精神/心理障碍。其中,强迫思维(观念)是以刻板的形式反复进入个体意识的表象之中,强迫行为则是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仪式化动作。个体明明知道这些观念、想法或动作没有现实意义,也没有必要,知道它们其实是多余的;但同时个体又有强烈的摆脱欲望,但却无法控制,因而感到十分苦恼。
国家卫健委在2020年底最新一版的《精神障碍诊疗规范》中,将强迫症划分在“强迫及其他障碍”的临床诊断谱系中。这类问题在精神障碍中以病因复杂、表现形式多样、病程迁延为突出特点。强迫症在如今这个生活环境多变、日常压力大、工作节奏快以及人际关系复杂的现代都市社会中,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传统精神医学领域,往往只是把强迫症看作是一组适应不良、给个体带来痛苦、需要亟待解决的症状。如果仅仅是从循证医学角度来看强迫症,聚焦于那这些令人痛苦不堪的症状会让我们遗漏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难以真正的理解到一个完整的人格内心丰富世界。精神动力医学的角度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点。
强迫症的心理病理学理解
精神动力学对于强迫症状有着十分系统和深入的理解。比如,从心理动力的角度来看强迫观念与行为,一般会认为具有强迫症状或倾向的个体:
- 自我功能发展不足,难以均衡本我的欲望而导致强烈的冲突焦虑
- 内心对于自主探索和掌控感有着迫切的需求
- 使用以压抑、理智化、仪式化、抵消等为代表的一套防御机制群
精神分析临床心理治疗,从它诞生的一开始就十分关注强迫这一症状群。特别是弗洛伊德所代表的经典精神分析治疗理论框架,对于强迫症状群有着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和临床实践。
强迫症状群的核心理解:弱小的自我功能迫不得已通过强迫的症状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状的核心是由于个体的本能生活十分亢奋,同时个体自我功能的发展不足以均衡本我的的需要,由此而导致的一套妥协形成的机制。简而言之,就是自我功能发展较弱,本能部分与自我功能发展程度不成比例。比如,可能是个体对自己内心真实的性需要或攻击性冲动的强烈压抑,借此通过表现为强迫观念、强迫思维或行为的症状来缓解内心的冲突和焦虑。
强迫症状群的主要内心冲突:自主感与控制感之间的心理冲突。
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认为表现出强迫倾向个体的心理冲突主要是围绕着自主感、主动感和控制感来展开的。在精神分析人格发展阶段的框架中,个体获得这几项心理能力的关键发展期,主要是在2-3岁的幼儿期。2-3岁左右的幼儿,其自主性获得生理上发展的条件(大脑、身体、肌肉组织发育迅猛),所以这时的孩子明显开始具有自我探索的需求,内心的自主感开始萌发。这个阶段的孩子,会非常关注类似这样的一些问题:
- 碰到事情我该听谁的呢?
- 我自己有没有主动权?有没有自主探索外部世界的权力?
- 到底是遵循自主的愿望还是该听从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顾者的?
从我们日常的生活观察中也不难发现,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孩子,他们经常会陷入包括像:服从与抗争、整洁与脏乱、给予与保留、守时与拖沓、自在与羞怯这些相互矛盾冲突的二元对立之中。归纳起来,这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很多事件都围绕着自主感这一核心议题,简单来说,这是孩子逐渐开始与父母的意愿进行强烈对抗的一个时期,所以常常会被叫做发展两难期。从人格发展成熟度的角度来理解,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对于强迫症状的一个主要病理学假设,是认为表现出明显强迫症状群的个体,其主要症状跟早年,尤其是2、3岁左右,获得自身自主感和控制感的心理能力这一阶段的发展阻碍或受挫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强迫症状群都会明显具有控制、仪式化以及刻板的特点了。
强迫症状群的心理防御体系:理智化、仪式化与抵消。
强迫症状群往往是通过诸如像压抑(将内心的强烈愿望和冲突埋藏到内心深处),理智化(通过合理的理论、道理将行为和想法武装起来),情感隔离(否认、贬低情绪感受和表达),仪式化(比如祷告、拜拜、洗手、清洁、检查等行为),抵消(认为通过一些仪式行为可以将不好的可能性消除掉)以及原始全能感(认为可以通过仪式行为来掌控那些不好的事情)等一套防御机制群来缓解内心冲突焦虑的模式。所以,这一整套的防御体系,曾经是帮助个体来应对、缓解焦虑不安、恐惧难耐的情绪的,对个体而言,它们曾经是非常有效的;只是,一旦当这些曾经有效的防御过于僵化、没有办法跟随时间和情景的改变而灵活的调整,它们的副作用就显现出来,就可能表现为强迫的症状群,就会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比如,可能有些挥之不去的、萦绕心头的想法和观念(强迫观念),它们曾经帮助我们合理的解释一些我们无法接受的残酷现实,正是有了这些幻想和观念,我们才不至于感到那么的恐惧和担心,才让我们得以存活下来,得以支撑到现在。在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发展史上,有一个案例被奉为治疗强迫症案例的经典之作,那就是弗洛伊德的“鼠人”。这则经典案例虽然已距今百年有余,但通过仔细阅读这则案例的治疗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年弗洛伊德同鼠人个案精神分析治疗工作的全貌。它不仅十分生动形象地呈现出了隐匿在令强迫症患者感到痛苦不堪的仪式化行为背后的那些彼此冲突的双重欲望,同时还展现了这些仪式行为是多么的脱离客观现实、多么的具有戏剧性。它仍然可以有效地帮助今天的我们,来更好的理解强迫症个体过往的那些真实体验;穿越表面的症状,更好地来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
精神分析史上经典的强迫症案例
特别致谢:
本文核心观点受益于李小龙医师在“中级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连续培训项目(2015-2016)”中第一阶段授课内容“关于强迫症的精神动力学理解”部分。
相关参考文献:
1.导读弗洛伊德.帕梅拉·瑟齐韦尔(著),李新雨(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2.精神分析案例解析.麦克威廉斯((著),钟慧(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3.《精神障碍诊疗规范》.国家卫健委.2020,11.
(本文系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转载请联系15859242450)
预约咨询请添加助理微信
编辑: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