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生心理咨询
  • 首页
  • 朴生团队
  • 心理咨询
    • 了解咨询
    • 你需要吗
    • 如何预约
    • 如何收费
    • 注意事项
  • 阅读科普
    • 行业动态
    • 专业科普
    • 父母之道
    • 自我探索
    • 亲密关系
    • 职场心理
  • 社会责任
    • 企业EAP
    • 近期活动
  • 关于朴生
  • 联系我们
  • 搜索
  • 菜单 菜单

孩子入园,是在帮父母断奶

2021年3月4日/在: 亲子关系, 阅读科普 /通过: shi

 

文丨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  村长盛
图丨源自网络

朴生按:又是一年开学季,看看那些趴在幼儿园门口、窗户、栏杆上用尽各种古怪姿势就为了能再多看自己孩子一眼的家长。还有那些在即将分离时哭的撕心裂肺,场面比孩子都要夸张一些,让旁人都揪心不已的家长们。他们此时此刻正在经历这样一种东西叫做——父母的“分离焦虑”。

 
看看你的“分离焦虑”有多严重 

父母们如果想要确认下自己有没有因为孩子入园而感到分离焦虑,可以逐一对照下面这7条行为表现:

  • 口干舌燥、心慌
  • 坐立不安、心身不宁
  • 胃口明显不好,茶饭不思或饭量明显减少
  • 做事/工作提不起兴趣,心不在焉,出现失误情况增加
  • 跟孩子分别的场景反复出现在脑海中(分离情景的闪回)
  • 总觉得度日如年,频繁的看时间,想要早点到孩子放学的时间
  • 老是想着担心孩子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老是想知道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

以上的这些行为表现中,如果在孩子入园这段时间内,父母反复的出现4条(含)以上就说明已经有明显的分离焦虑了。符合的行为越多,则表明可能越焦虑。有意思的是,为什么有的父母在面临这种分离事件的时候就比较坦然淡定,而有的父母确感觉像是面临生离死别,甚至哭的死去活来不能自已呢?

 
分离焦虑源于曾经的“被抛弃感” 

我们大部分人的童年,都大抵会经历几个主要的的心理创伤:出生、断奶和入园。孩子出生让父母欣喜,孩子断奶让母亲重获自由。孩子入园,是人生的第三次心理创伤。这种心理创伤比较特殊:因为入园这件事感受到分离焦虑的,不仅是孩子,更还有父母自己。

从前,孩子的眼里只有你;现在,他们除了家长还会有幼儿园的老师和众多玩伴。这意味着,在孩子心中,作为家长的你很有可能将不再是孩子的唯一了。孩子入园,也就同时意味着你可能会失去在孩子心中最重要的那个地位。因此而带来的强烈感受是“被抛弃感”、“我不再被需要了”、“我没有什么价值了”。

然而,这些“被抛弃、不被爱、不被需要”的感受,它们在我们生命早年期间是曾经被反复体验过的:

  • 因为父母要上班我们被寄养在领居阿姨家时的感受,
  • 我们自己当年开始上幼儿园时的感受,
  • 因为在学校打架被关小黑屋时的感受,
  • 因为考试成绩不好,害怕不敢回家时的感受,
  • … …

 曾经压抑的感受希望被允许和接纳 

如果我们早年的这些体验和感受没有被我们自己的父母看到过,没有被他们呵护过。那这些感受就依然还是混沌不清的,是不被接受的,也是不允许被的。我们会在这些不被允许的东西上打上醒目的标签:“羞耻、内疚、丢脸、长不大、胆小鬼、不勇敢、不坚强”,深深的将它们压抑到心底,继续我们的生活。

它们不被激发出来,我们跟它们是可以和平共处的。但是,一旦面临跟当年相似的情景,我们心中那些被压抑许久的、不曾被允许的感受就会本能地喷涌而出。就像是大坝决堤一般的洪水猛兽,顷刻间就会将理智和头脑碾压的粉碎。

有些父母因为孩子入园而激发强烈的分离焦虑,撕心裂肺和痛不欲生。可能说明他们此时正被自己曾经的那些强烈的被抛弃感、无价值感、不被爱的感受所吞噬。毕竟,不曾被允许的那些感受,会强迫性的、重复的让你看到。

所以,孩子入园这件事上,父母体验到过于强烈的情绪,其实本跟这件事情无关,而是父母过往情绪感受的“强迫性重复”。换句话说,如今相似的情景,激发了你当年未曾处理的情节,你已经把孩子看做是曾经的自己~

面临分离有情绪,这很正常;但是痛不欲生不能自已,就是父母自己的问题了。因为此时孩子已经不是孩子,他是曾经的你!

 
父母自己的分离焦虑怎么破?

▶▶01
给分离一个哀伤的过程

经历丧失之后的哀伤过程是有作用的(Sigmund Freud,1917)。对家长来说,跟自己的孩子分离是一种丧失,丧失是需要哀伤的,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谁都逃不过去。哀伤的过程,是需要我们接受并且面对那些因为失去而带来的负面情绪的:诸如像焦虑、悲伤、痛苦、难过甚至抑郁情绪。给它们一段时间,也放自己一马,让这些东西在心中自然的流淌,经历过哀伤丧失的过程,第二天的太阳自然会照常升起。

你会发现,当那些曾经不被允许的东西可以被接纳时,强迫纠缠的能量自然就少了,焦虑的反应也就减轻了。

▶▶02
利用合适的“过渡空间”缓解焦虑

在亲子关系中的过渡空间是一种介于现实与幻想的中间地带(Donald. W. Winnicott.,1951 )。使用合适的过渡空间,不论是对孩子还是父母,都可以起到缓解焦虑的作用。一些关于自己孩子的照片和视频能够给家长真实的再现幼儿在园的活动情景,这就是可以减轻家长分离焦虑的一种过渡空间。在孩子刚刚入园的前几天,有些焦虑难耐、坐立不安的家长可以借助幼儿园的视频监控网络或者是老师发来的照片和视频,暂时缓解自己的相思之苦。看到了自己孩子在幼儿园的真实活动记录,就好像孩子仍然在自己身边一样。

不过,这种缓解分离焦虑的方式,副作用极大:因为时刻可以远程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也就意味着在父母心中没有实现跟孩子的真正分离。这也就为什么是现在很多教育理念比较开明和科学的幼儿园,它们不会在孩子的教室里安装视频监控。而是在孩子开学的最初一段时间内(比如半个月或一个月),老师定期的给每位孩子家长通过微信或QQ群发送孩子的视频和照片,然后再循序渐进、不断减少发送的频率和数量。这样即可以缓解部分家长的分离焦虑,给他们一个缓冲适应期(过渡的空间),又可以有效的促进亲子间的分离和独立,这是很值得鼓励和称赞的。

▶▶03
寻找社会支持和帮助

相同经历的人有共同的话题,经历过的人可以提供更多的建议和支持。可以结识一些不那么焦虑的孩子家长,跟高年级的孩子家长交流入园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这也是缓解焦虑的有效途径。

▶▶04
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当现实的事件引起的焦虑和不适感持续2周以上,如果已经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工作,这种情况建议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朴生心理有数位咨询师在处理个人内在情结、亲子关系、焦虑抑郁情绪方面有着多年的临床咨询经验,是可以信赖和求助的对象。毕竟,接受心理咨询已经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敢于承认自己的无力并主动需求帮助的人才是生活中真正的勇士。

孩子入园是他们融入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步如果走的好,还可以顺便帮一些当年没有“断奶”的父母们,处理一下时不时隐隐作痛的分离情节。

慢慢地接受孩子的背影,这是我们为人父母一生都需要进修的功课。


In youth we learn,
in age we understand.
—-Marie Von Ebner-Eschenbach·END·

——

/ 本文作者 /

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 村长盛

心理动力学取向咨询师

——

 

(本文系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转载请联系15859242450)

 

预约咨询请添加助理微信

presence2017

编辑: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

标签: 亲子关系, 亲子教育, 亲子沟通, 父母养育
分享本文
  • Share on WhatsApp
  • 邮件分享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到新浪微博
  • 分享到百度贴吧
  • 分享到QQ好友
https://pushengxinli.com/wp-content/uploads/2021/03/2021030504274539.jpg 420 720 shi https://pushengxinli.com/wp-content/uploads/2021/01/2021010908330697.png shi2021-03-04 20:22:352021-03-09 10:47:07孩子入园,是在帮父母断奶
您可能会喜欢
母亲节的建议:做一名真实的妈妈
遭遇紧急情况,比起求助,教会孩子这件事更重要!
如何让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更有效?
父母如果这样吵架,孩子可能命不长了
爸爸,我能看下你的小鸡鸡吗?
“不”的正确打开方式,你会吗?
比成瘾更可怕的是孩子没有游戏的能力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

最新文章

  • 关于心理咨询中的一些常见疑问2023年3月22日 - 下午1:36
  • 如何选择适合你自己的心理咨询师?2023年3月22日 - 下午1:25
  • 羞耻感: 隐藏在心理问题背后的体验2023年3月22日 - 下午1:16
  • 咨询过程中,我需要注意些什么?2023年3月9日 - 下午1:11
  • 心理疗愈的本质是什么?2023年2月15日 - 下午3:44
  • 心理问题背后的意义2023年2月15日 - 下午3:36
  •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2022年12月6日 - 下午7:42
  • 深度心理学:人类心灵意识的五个发展阶段(下篇)2022年11月21日 - 上午9:17
  • 深度心理学:人类心灵意识的五个发展阶段(上篇)2022年10月8日 - 下午2:16
  • 如何让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更有效?2022年9月19日 - 下午4:15

扫一扫,加关注

联系朴生

  • 微信公众号:朴生心理
  • 电话:15859242450
  • Q Q:2753927559
  • 微信:presence2017
  • Email:hello@pushengxinli.com

成长从来都是关于自己一个人的事
咨询师不会也不能代替你完成
但是  我们可以让成长
不那么孤独无助
因为
此刻  我在

友情链接:厦门心理咨询 | 厦门心理辅导 |

首页 | 关于朴生 | 朴生团队 | 朴生服务 | 联系朴生

厦门朴生心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6759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1102001468号

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 注意力不足?也许是孩子不得不背的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