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生心理咨询
  • 首页
  • 朴生团队
  • 心理咨询
    • 了解咨询
    • 你需要吗
    • 如何预约
    • 如何收费
    • 注意事项
  • 阅读科普
    • 行业动态
    • 专业科普
    • 父母之道
    • 自我探索
    • 亲密关系
    • 职场心理
  • 社会责任
    • 企业EAP
    • 近期活动
  • 关于朴生
  • 联系我们
  • 搜索
  • 菜单 菜单

情绪沟通技巧——愤怒的冰山

2021年3月19日/在: 亲密关系, 阅读科普 /通过: shi

 

 

为了可以更好的理解别人,我们不仅需要了解他们的防御,还要了解那些被防御所压抑的情感以及那些本身就具有防御功能的情感。

而这其中,愤怒就是一种颇具防御和掩盖功能的情感类型。

 

——Nancy McWilliams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生气、愤怒?美国知名的情绪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教授(Daniel Goleman)曾提出过:“人类的情绪,本质上是冲动的行为过程,是进化赋予我们快速处理生活事件的方式。”

 

戈尔曼教授在他的《情商》 (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中告诉我们:愤怒会导致身体部位的血液流向我们的四肢,这样让我们更好的去攻击敌人或持有武器。愤怒的时候,心率加快,荷尔蒙(包括肾上腺素)产生的能量激增,这样足以让我们采取“强有力的行动”。

通过这种方式,愤怒这种情绪深入我们的大脑运行机制,以此来保护我们。

愤怒的作用

如果你不清楚为什么自己会感到愤怒,我们不妨可以试着把愤怒想象成一座冰山。 
     
冰山的绝大部分都隐藏在水面以下。同样,当我们感到自己很生气的时候,在生气这个表面之下可能也隐藏着其他的一些情绪。我们通常很容易注意到一个人的愤怒,但很难看到愤怒所保护的潜在情感是什么。
这就是愤怒的冰山,它展示了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其他的一些情绪和感受。包括尴尬、孤独、悲伤、内疚、担心、后悔、焦虑、失望、沮丧和恐惧… …有时候,被隐藏的感受可能是多种感觉的集合。

例如,X先生觉得自己一直以来都有情绪管理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容易发火,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当妻子跟他提出什么要求的时候,他就会习惯性地大声指责批评她。他不喜欢自己的这种反应,但他觉得自己就是无法控制自己不发火。
然而,当他通过接受心理咨询的帮助,尝试觉察自己在沟通冲突中的心理需求,开始注意到愤怒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时,他便打开了一扇通往深度领悟和觉知之门。
其实,他并不是愤怒情绪管理方面的问题。相反,他觉得妻子跟他提出了一些根本不切实际的要求。当他尝试着去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愤怒状态,而不是一昧地去控制和压抑它,他开始逐渐地领悟到:自己的愤怒其实是一种需要的信号,这种需要可以在他发自内心的自愿行为和被迫行为之间设定一条界限,以此来改善他的亲密关系质量。
X先生的例子涉及到一个关键的概念,就像《敏锐的情绪》一书的作者苏珊·大卫博士 (Susan David, Ph.D)所说:“我们身上那些原始的情绪感受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信息传感器,它们可以告诉我们自己的状态(很多时候是意识觉察不到的),还能指引我们重要的人生方向。”
她的观点是:愤怒可能是一些隐含的、未经过充分表达的情绪感受的外在表现。

愤怒是一些原始感受的保护者

根据保罗·埃克曼(Paul Ekman)的研究,愤怒和厌恶、恐惧、快乐、悲伤、惊讶一样,它们都是《情绪图谱》中的六种“人类基本情绪”之一。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某一时刻感受到愤怒,愤怒作为一种情绪感受,是很自然的。
然而,也有一些时候,其他的一些情绪感受会激发愤怒,我们会通过使用愤怒来保护隐藏在它之下的另外一些更原始的感受。比如,在X先生愤怒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深深的耗竭感和他觉的自己配不上妻子的无能感。这种无能感、无力感触及到一个男人底层的自尊,是轻易不可以被碰触的。因此,他的愤怒是因为对自己的失望引起的,感受到愤怒,总好过感受到无能,这样就可以保护他自己免受因为无能感而带来的痛苦。
愤怒不仅是一种基本的、合理的、自然的情绪,而且它还可以保护我们免于遭受那些更原始的内在感受所带来的痛苦。对愤怒的觉察,可以带来有效的沟通,可以让伴侣、孩子和父母之间都更好地理解彼此。

倾听愤怒的三个技巧

当我们尝试去倾听对方的愤怒时,尤其是针对我们愤怒,最大阻碍就是我们会很容易变得有防御。当我们自己的愤怒情绪浮出水面时,我们就很想反击。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往往就会陷入激烈的争吵,让双方都感到被误解和受伤。
下面是倾听愤怒的三个技巧:
A.不要把愤怒太当真
大部分情况下,伴侣或孩子对你生气、发火,其实并不是在针对你。它就是一种情绪感受而已。不轻易地把别人的愤怒懒到自己身上,这需要比较高的情商能力。有一个技巧,就是对别人的愤怒保持一种好奇心,不要一碰到事情就想当然地认为是别人一定是在生自己的气。其实我们每个人远没有自己臆想的那么有影响力。
“哇,这个人现在很生气,为什么会这样?他通过让自己生气,是在想表达什么?”
对愤怒抱有一种好奇心,可以引导我们去发现愤怒背后的真实需要和感受,这可以让我们在关系中走的更近。
B.别总是让对方“冷静、冷静”

在我们的夫妻或伴侣咨询中,有一种情况很常见。就是当伴侣的其中一位生气了,另一位通常的反应都是:

“冷静、冷静一下!”

“你反应有点过度了!”

“没按么夸张吧!”

这句话传达出的意思是:

“你的情绪感觉并不重要,我不接受你的情绪!”

也许我们是在一个不允许公开表达愤怒的家庭中长大的,所以当你的伴侣向你表达他的愤怒时,你也许会感到麻木、你可能会僵住,不知所措;或者你试着为他们解决他们的愤怒时,他们的愤怒会让你感到害怕。

在冲突处理中,真正目的不是改变或修复对方的情绪,而是我们可以看到、理解到对方心中那座“愤怒的冰山”;然后表达出你自己的理解,让对方感受到他们“被接受了”。当我们可以这样做,对方的愤怒感就会得以平息。这样反复、稳定的几次下来,对方就会觉得自己被倾听了,时间久了,彼此的信任感就会建立的比较稳固。

C.了解愤怒背后的需求
愤怒感通常是因为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比如,太太本来想在生日那天可以过一个难忘的夜晚,希望你可以为她准备一个“超级轰趴”;没想到那天你要加班到很晚,连她的生日都忘了。这让他很生气。那么,找出她生气背后的需求,是什么样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是处理这个事情的关键。
总之,每个人的愤怒背后都会有一个原因。虽然愤怒本身是一种基本的情绪,但请记住,愤怒感同时是在表明:有一些其他的情绪感受隐藏其中,等待被看到。

 

END

 

 

预约咨询请添加助理微信

 

 

编辑: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

标签: 厦门专业心理咨询师, 厦门婚姻咨询师, 厦门心理咨询, 夫妻咨询, 婚姻关系, 婚姻咨询
分享本文
  • Share on WhatsApp
  • 邮件分享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到新浪微博
  • 分享到百度贴吧
  • 分享到QQ好友
https://pushengxinli.com/wp-content/uploads/2021/03/2021031907043086.jpg 420 720 shi https://pushengxinli.com/wp-content/uploads/2021/01/2021010908330697.png shi2021-03-19 15:17:292021-03-19 15:17:29情绪沟通技巧——愤怒的冰山
您可能会喜欢
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
精神分析主体间视角的4个基本临床态度
厦门朴生心理视频心理咨询须知
心理咨询师如何来帮助我呢?
心理动力学咨询的态度:咨询中的温度和力量
咨询结束时需要注意什么?
医患关系背后的心理动力
让孩子与平凡为敌,是精英教育最大的失败

最新文章

  • 装病背后的心理故事:《我有病,我装的》新书译者与读者对谈直播实录2025年3月31日 - 下午4:17
  • 《我有病,我装的》译者导读:揭开装病的谜团,症状的假面与心灵的独白2025年3月31日 - 下午4:08
  • 魔童闹海:突破心灵困境的象征之路2025年2月14日 - 下午3:55
  • 《我有病,我装的》学术著作导读:渴望存在而招致毁灭,装病的悖论2025年2月6日 - 下午3:31
  • 厦门心理咨询新进展丨朴生心理学术译著出版丨深度心理学大众科普《中年成长》2024年12月2日 - 下午2:16
  • 你养育倦怠了吗?2024年10月19日 - 上午11:38
  • 厦门朴生心理咨询师应邀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主题培训2024年10月15日 - 下午5:29
  • 理解家庭是解码孩子心理问题的一把钥匙2024年9月20日 - 下午4:25
  • 梦,我们理解心灵的语言2024年7月23日 - 上午11:07
  • 全新危机视角,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在世界2024年5月7日 - 下午3:37

扫一扫,加关注

联系朴生

  • 微信公众号:朴生心理
  • 电话:15859242450
  • Q Q:2753927559
  • 微信:presence2017
  • Email:hello@pushengxinli.com

成长从来都是关于自己一个人的事
咨询师不会也不能代替你完成
但是  我们可以让成长
不那么孤独无助
因为
此刻  我在

友情链接:厦门心理咨询 | 厦门心理辅导 |

首页 | 关于朴生 | 朴生团队 | 朴生服务 | 联系朴生

厦门朴生心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6759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1102001468号

再努力都无济于事?那就换个姿势,再来一次! 自杀/自伤行为的心理动力学理解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