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生心理咨询
  • 首页
  • 朴生团队
  • 心理咨询
    • 了解咨询
    • 你需要吗
    • 如何预约
    • 如何收费
    • 注意事项
  • 阅读科普
    • 行业动态
    • 专业科普
    • 父母之道
    • 自我探索
    • 亲密关系
    • 职场心理
  • 社会责任
    • 企业EAP
    • 近期活动
  • 关于朴生
  • 联系我们
  • 搜索
  • 菜单 菜单

医患关系背后的心理动力

2021年3月8日/在: 专业科普, 阅读科普 /通过: shi

 



写在前面

“孙文斌杀医事件”一发生便引起社会各界的巨大反响。据统计,此次杀医事件是我国近十年来,近300例伤医事件之中,性质最为恶劣、发生过程最为残忍的伤医事件,这掀起了人们持续至今、夜以继日的关注与愤慨。

从目前已知的报道中,我们不应该把此次事件列为“医患纠纷”,把它视作一起性质残暴、令人发指的恶性谋杀事件也许更为准确。因此,下文所讨论的“医患关系”也未必能完全适用于对这种极端情况的理解。

我们想做的,只是在强烈的触动之余,试图从专业的角度去思考:为何医患关系的激化,无论对医生或患者而言,都是一件极为令人哀痛的事情。

 

医患关系与母婴关系

医患关系,是母婴关系的一种再现。

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去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和治疗,这跟我们小时候寻求自己妈妈的帮助和庇护的情景极为相似。

在我们生命最初那些日子里,因为身体发育条件的限制,我们的食物、水、温暖这些维持生命存在和成长必须的东西,大都来源于母亲。也就是说,小时候我们“衣来张口,饭来伸手”;

等长大成人,生病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选择向医生寻求帮助,听医嘱、按照医生的处方服药或接受治疗,让医生帮助我们解决身体病症,同样是一种象征层面的“衣来张口,饭来伸手”。可以说,患者跟医生的关系,像极了我们曾经跟自己妈妈的关系。

 

医患矛盾的激化,是一种退行性暴怒。

 

既然医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母婴关系,那我们对自己妈妈的那些爱恨情仇,同样也会倾注到医生身上去。

在我们生命早年,妈妈是食物的提供者,是我们温暖的港湾,弱小的我们都会把自己的妈妈想象成是无所不能的、充满力量的,甚至是神一般的存在,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感到基本的安全和自在。可一旦我们幼小心灵发出的需求没有被及时的满足,妈妈那光辉、伟大的形象瞬间会崩塌,“好妈妈”会被我们理解成糟糕的“坏妈妈”形象。

类似的,当医生可以为我们缓解病痛、解决问题时,他们就是我们心中的那位“好妈妈”形象;而一旦一些病症连医生无能为力或医生暂时还不能提供有效的帮助,早年那个“坏妈妈”的形象就会跃然而出,一股脑的倾注到医生身上。▷▷全能理想化——“你不是医生吗?你就应该什么都会治啊!”

▷▷否认(不接受病情不接受死亡)——“她就是被你们给致死的”

▷▷恶意贬低——“这个病都治不好?你算是个什么医生!”

▷▷攻击行为——辱骂/身体伤害/残忍杀害

 

在这次的“孙文斌杀医事件”中,杨文医生的同事回忆起孙文斌在得知家人病情的原话是:“我妈要是还不退烧,就把大夫给弄死”;对医生残忍的行凶,也像极了原始自恋受损时的暴怒——那种要将对方从这个世界上完全抹杀掉的疯狂冲动:“杨文医生躺在抢救床上,满身是血,颈部有多处刀伤,其中一刀砍断了右侧颈全部肌肉,砍断了食管、气管、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和通往身体的神经,连颈椎骨都断了。”

 

医生和患者,都需要把彼此当做“真实的人”来看待

 

作为医生,满足患者作为“真实的人”的那些需求

 

在医院接受治疗和帮助的患者,除了正在经受疾病痛苦,他们往往还具有着一些内在的、不易发觉的心理体验。

比如,对于疾病和死亡的焦虑与恐惧感、自身医学知识的缺乏所导致的羞耻感和不安全感、对身体健康状况不能完全了解的无能感和不可控感。
所以,作为“真实的人”,病人们前来求医问诊的同时,其实是附带了一些隐含的心理需求。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患者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尊严需要得到满足。如果病人心中的这些心理需求可以被看到、被理解、被接纳,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就可以更好的建立,也会利于患者身体病痛的缓解和治疗。
在这方面,精神病学家米歇尔·巴林特(Michael Balint),以医护工作群体为主要工作对象,旨在通过促进医务人员自我心理觉察促进共情能力的“巴林特小组模式”,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的“巴林特小组”中会有以下的工作共识:

▷▷ 人与人之间的影响是通过潜意识作用的▷▷ 医护人员工作性质要超纯理性和习惯性的情感隔离;要让医生返回人的本性

▷▷ 患者除了治病的需求还有其他的心理需求

▷▷ 医生面对的不只是患者,而是患者的整个家庭

▷▷ 患者对医院和医生的移情,父性和母性移情

在小组中,大家为了达成上述共识,会经常涉及到以下这些主题:

 

▷▷疾病导致生死的分离问题

▷▷疾病导致自我价值和尊严

▷▷疾病导致身体缺失

▷▷疾病所引发的家庭纠纷

▷▷疾病引发的羞耻感和内疚感

▷▷长期医护工作对自己的心理影响

 

这些都会帮助医护工作者们训练自己的觉察力和反省力、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这些都会对缓解医患矛盾,促进医患关系的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作为患者,破除对医生那些“神化”的期待

 

我们对于自己心中那位“全能的妈妈”,总会抱有一些理想化的幻想和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待。医院是见证生离死别的场所,所以医生正好也是救死扶伤、“挽狂澜于既倒”的一种特殊的职业,所以他们便是最容易被投注为“全能”、甚至是很容易被神话的一个职业。然而医生,只是一种职业而已,充其量算是经过多年专业化学习和训练的专业人士罢了。而且,医生首先是作为活生生的人而存在,他们有着自己七情六欲,他们同样有着自己的困扰和能力极限。医生的这份职业,是被训练来救死扶伤的,但并不表明他们就是非得是无所不能的,一定就得有起死回生的魔法。人世间唯一无所不能的,只能是我们头脑中的幻象,所以对于患者来说,求医问诊最好的态度就是:充满希望,但接受现实。

 

愿天下那些为疾苦所困者,可以得到专业、有尊严的对待和治疗;愿那些“为众人抱薪者”再也不必被“扼于风雪”。

 

参考文献

 

[1] 海德·奥登.职业化关系:巴林特小组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06-01.

[2] 张辉,方晟宇,杨凤池.从精神分析视角剖析医患关系[J].中国医药导报,2015,5,14.

 

(本文系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转载请联系15859242450)

 

预约咨询请添加助理微信


编辑: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

标签: 厦门专业心理咨询机构, 厦门心理健康服务, 厦门心理咨询
分享本文
  • Share on WhatsApp
  • 邮件分享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到新浪微博
  • 分享到百度贴吧
  • 分享到QQ好友
https://pushengxinli.com/wp-content/uploads/2021/03/2021030809341437.jpg 420 720 shi https://pushengxinli.com/wp-content/uploads/2021/01/2021010908330697.png shi2021-03-08 17:42:092021-03-15 13:13:54医患关系背后的心理动力
您可能会喜欢
2017,聊聊“心理”话
正念心理技巧研习攻略ღ‖如何正念呼吸(内附人类高质量视频)
精神分析不死(中篇)
精神动力学心理咨询:一场心灵的探索旅程
什么是心理咨询?
专题研讨丨“荣格心理类型理论与技术在临床咨询中的应用概述”
再努力都无济于事?那就换个姿势,再来一次!
关于精神分析个案概念化与案例

最新文章

  • 关于心理咨询中的一些常见疑问2023年3月22日 - 下午1:36
  • 如何选择适合你自己的心理咨询师?2023年3月22日 - 下午1:25
  • 羞耻感: 隐藏在心理问题背后的体验2023年3月22日 - 下午1:16
  • 咨询过程中,我需要注意些什么?2023年3月9日 - 下午1:11
  • 心理疗愈的本质是什么?2023年2月15日 - 下午3:44
  • 心理问题背后的意义2023年2月15日 - 下午3:36
  •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2022年12月6日 - 下午7:42
  • 深度心理学:人类心灵意识的五个发展阶段(下篇)2022年11月21日 - 上午9:17
  • 深度心理学:人类心灵意识的五个发展阶段(上篇)2022年10月8日 - 下午2:16
  • 如何让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更有效?2022年9月19日 - 下午4:15

扫一扫,加关注

联系朴生

  • 微信公众号:朴生心理
  • 电话:15859242450
  • Q Q:2753927559
  • 微信:presence2017
  • Email:hello@pushengxinli.com

成长从来都是关于自己一个人的事
咨询师不会也不能代替你完成
但是  我们可以让成长
不那么孤独无助
因为
此刻  我在

友情链接:厦门心理咨询 | 厦门心理辅导 |

首页 | 关于朴生 | 朴生团队 | 朴生服务 | 联系朴生

厦门朴生心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6759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1102001468号

接受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政协委员建议:千人以上中小学配心理教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