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危机视角,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在世界

原创: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 盛文哲 林颖

 

青春期这个成长阶段,青少年把自我与父母有意识地区分开,生理上的突变会伴随着心理上的动荡。在这一阶段,身体的各种症状经常毫无节制地表现出来,因为这是个体在凸显“自我”的一种表达。这个阶段(从大龄儿童开始)有时被称为“难以承受的年纪”。

不同的儿童和青少年个体在年龄、发展水平、个性特征、可用的环境资源及其他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此外,对儿童青少年来说,他们身上某些具体的行为、态度、缺陷也是滋生一些后续问题行为的温床。因此,如果我们还是以单一、片面的问题视角来看待孩子身上的问题,就很难透过问题表面深入理解到儿童青少年内在真实的需求。

特别是在儿童青少年这一阶段,心理或行为危机不应该再被笼统、模糊地视为不当、不良或是问题行为,而是应该将“心理危机”视为连续体(Continuum)上的一系列坐标点,而非单一、孤立的诊断。我们都可以从类似微小的危机、较长远危机、高度危机、迫在眉睫的危机以及类危机行为这些不同的类别来理解,这是系统、全面、深刻理解孩子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一步。无论是心理健康从业人员、老师等教育工作者还是孩子家长,认识、理解并利用这些不同类型的危机和保护性因素,这有助于我们明确每个孩子正处于哪种潜在的危机水平,从而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进行适当的支持与帮助。


心理问题v.s.心理危机 

 

过去这几十年中,在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工作和经济学的研究文献中,“危机”一词屡见不鲜。这一术语也经常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然而,“危机”这一概念的来源模糊不清,又在各种语境中被广泛使用,大家对它的含义缺乏共识。

例如,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通常会使用“危机”一词来表示那些面临情绪和适应问题的个体。教育工作者有时用“危机”一词来指代那些面临辍学危险的儿童和青少年,或者那些在学校学无所成、将来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的年轻人。“危机”一词有时也指那些因当前掌握的知识或技能不足而使未来学业堪忧的儿童和青少年。医务工作者用“危机”一词来指那些存在健康问题的人。在经济和商业领域,那些因缺乏必备的文化水平和算数能力而无法就业或难以胜任岗位的人也会被贴上“危机”的标签。

“心理或行为危机”指一种预设的、具有因果关系的情境,即儿童和青少年如果处于这一情境中,就很有可能会在今后面临危险的结果。“危机”所指的不一定是当前的情况(尽管有时也会有这种含义),而是指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事态会按照预期发展到危机的地步。比如,吸烟的青少年具有酗酒的危机,酗酒的年轻人具有使用违禁药品的危机,而使用违禁药品的儿童和青少年会有吸毒的危机。因此,某些特定的行为、态度、缺陷是滋生一些后续问题行为的温床。孩子在中小学阶段的品行障碍、攻击行为和学业问题可以作为预测青少年犯罪和做出反社会行为的指标。这就是为什么“危机”一词所指的不一定是当前的情况,而是指若缺少外界干预,事态会如预期那样发展到糟糕的境况。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心理健康从业人员、老师等教育工作者还是孩子家长,我们都应该将“危机”视为连续体(轴)(continuum)上的一系列坐标点,而非单一、孤立的诊断分类。下图中显示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危机连续体,从最微小的危机到迫在眉睫的危机,直至危机类的行为活动。对危机连续体上不同水平的危机特征,还有不同的分类描述。虽然并非每一种危机类型中的所有特征都能作为预测结果的指标,但从总体来看,这些不同类型的危机和保护性因素有助于我们明确每个青少年正处于哪种潜在的危机水平。


心理或行为危机的分类 

                                    图:心理与行为危机连续轴

(来源:《成长中的“危”与“机”:写给家长和教师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南》)

  • 微小危机

有些儿童和青少年几乎很少受到心理社会压力的影响,他们本身就读于名牌或者是重点学校,从小就拥有温馨、关爱的家庭氛围,而且他们的家庭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这些儿童和青少年将来即使陷入到心理或行为危机之中,通常也是比较微小的。但是,由于儿童和青少年面临复杂的压力源生态环境,因此我们无法使用“零危机”这个词。事实上,所有儿童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面对死亡,也可能会经历家庭关系不和、残障,或着诸如破产、父母离异、无家可归等不可预知的家庭事件。无论是否存在保护性因素,这些压力事件随时都可能发生。由于不同的儿童和青少年个体在年龄、发展水平、个性特征、可用的环境资源及其他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从长远来看,这些事件所带来的结果并不必然是消极的。此外,不论是良好的出身背景,还是“优越”的家庭条件和学校环境,都无法让人坚不可摧。家境富裕的儿童和青少年也可能会拒绝接受来自成年人的积极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因此,无论是金钱还是社会地位,都无法保证儿童和青少年一定会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最后,一些“完美”的家庭背后常常另有隐情,如酗酒、抑郁等。家庭功能失调造成了这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而秘密反过来又让功能失调不断延续下去。

另外,越来越多有关青少年大脑研究的证据表明,青少年可以“像成年人一样思考”的功能尚处于发展中的阶段。其中,有两个部分特别值得关注:一是未成年人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尚未发展完善,二是冒险行为的增加。这两个部分将使青少年群体至少都会陷入微小的危机。

  • 长远危机

长远的危机是在危机连续体上的一段临界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未来可能产生危机问题的迹象将会浮现,虽然此时距离危机来临尚且遥远,但未来出现危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像社会经济条件、经济机会差、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及少数族裔身份等个人背景条件与高辍学率、未成年人怀孕、罹患心理问题、参与暴力行为和其他问题具有密切的关联。少数族裔并不一定会出现明显的危机问题,但少数族裔身份往往意味着遭受压迫、经济边缘化和种族歧视的经历,而这些都会给儿童和青少年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个人背景因素虽然非常重要,但不会直接决定儿童和青少年的危机水平。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风险因素是倍增因子,会带来叠加效应。有的儿童家境贫寒、家庭功能失调、生活在经济状况较差的社区、就读于糟糕的学校,一旦再遇到其他心理社会压力事件,他们在危机连续体上的危机水平就会远远高于其他儿童。此外,如果儿童和青少年的人格特点本身就具有更高的风险性,那么情况就会更加严重。

  • 高度危机

尽管功能失调的家庭、糟糕的学校、消极的社会互动和众多心理社会压力因素会将儿童和青少年推向更高的危机水平,但最终的推动力还是来自他们自身的消极态度、负面情绪及不良行为。如果儿童和青少年有攻击行为和行为问题、冲动、焦虑障碍、心境障碍(如抑郁障碍或双相情感障碍)、绝望感,以及社交技能和应对行为缺陷,就说明他们正处于“高度危机”中。当然,这些本身来自不良环境的特征又会反过来助长周围环境的消极影响,其因果效应是动态发展的。这些明显的个体特征说明有些问题已被儿童和青少年内化,而且可能会导致某些“危机预警行为”。

  • 迫在眉睫的危机

个体的高危特征往往会通过一些危机预警行为(gateway behavior)表现出来。危机预警行为是相对不太严重或比较轻微的问题行为,通常具有自我挫败的特点,并且会逐渐发展为更极端的不良行为。例如,儿童对其他儿童和成年人的攻击行为可能是将来其成长为青少年后犯罪的雏形,吸烟很可能是酗酒和吸食大麻的开端,而酗酒和吸食大麻又可能会恶化为吸食烈性毒品。尽管我们无法确定这些严重程度不一的危机行为之间是如何实现跨越的,也无法进行准确的预测(一些证据表明存在与上述相反的顺序,如女孩早年吸食大麻是其成年后长期吸烟的先兆),但最初的预警行为与后来更严重的危机行为之间确实高度相关。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类预警行为的出现能充分说明孩子正处于迫在眉睫的危机中。

  • 类危机行为

如果青少年所涉足的一些行为足以被归入“危机类的行为活动”(at-risk category Activity),就说明他们已经到达了危机连续体的末端。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个概念性的问题:尽管这一研究领域的相关资料仍然将处于这一危机水平的年轻人称作“面临着危机”,但他们其实已然超出了危机层面,因为事实上一些高危类行为问题已经爆发了。当然,任何高危类行为都可以恶化甚至泛化到其他类高危行为上:使用违禁药品的青少年可能会开始药物滥用并染上毒瘾,年幼时的不良行为可能会持续至青少年晚期乃至演变为成年后的暴力犯罪,青少年高危类行为可能会导致他们终生难以摆脱自残和伤害他人的行为。泛化是指涉足某一类行为的人有涉足其他类行为的危险。例如,辍学的青少年有很大的可能性会掉入吸毒和违法犯罪的深渊。

因此,特别是在儿童青少年这一阶段,心理或行为危机不应该再被笼统、模糊地视为不当、不良或是问题行为,而是应该将“心理危机”视为连续体上的一系列坐标点,而非单一、孤立的诊断。我们都可以从类似微小的危机、较长远危机、高度危机、迫在眉睫的危机以及类危机行为这些不同的类别来理解,这是系统、全面、深刻理解孩子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一步。无论是心理健康从业人员、老师等教育工作者还是孩子家长,认识、理解并利用这些不同类型的危机和保护性因素,这有助于我们明确每个孩子正处于哪种潜在的危机水平,从而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进行适当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资料与拓展阅读:

成长中的“危”与“机”:写给家长和教师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南.(美)J.杰弗里斯·麦克沃特(J.Jeffries McWhirter) 等著;盛文哲,林颖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