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成瘾:孤注一掷的尝试
-
一些职场精英、商业大佬们对自己工作和事业上取得的成就乐此不疲,即便这种工作狂的状态已经对身体和家庭带来了不利影响。 -
很多女性一方面十分担心自己的身材形象,同时又无法拒绝来自美食的诱惑,她们经常在大快朵颐后立马到厕所里疯狂抠吐;类似这种吃了吐、吐了再吃的恶性循环在女性群体中反复上演,令她们痛苦不堪。 -
越来越多的爱美人士发现自己只要两天不健身或撸铁就感到浑身不自在,即便是过度运动已经威胁到了身体的健康和日常生活,他们依然深陷盲目健身的泥潭无法自拔。 -
还有大量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他们明知道电子游戏和刷短视频上瘾有着大把的害处,可只要一拿起手机怎么都停不下来,这令他们自己和身边的家人都苦不堪言。
在我们这个时代,任何一种令人欲罢不能,不顾其对自己或周围人的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反复进行的行为,都可以称为成瘾,而不论这种行为是否包含物质使用。成瘾的核心特征在于:强迫性、痴迷感、受损的自控力、持续性、复发性,以及强烈的欲望。
从临床上来讲,成瘾是当事人感觉被迫的持续的重复行为,不论这种行为是否与物质(药物)相关,以及对他自身和他人的生活有怎样的负面影响。成瘾包含这些主要的元素:
- 强迫性地采取该行为,并先入为主地关注它;
- 对该行为的控制受损;
- 无视负面证据地持续或重复该行为;
- 当不能立刻获得该事物(不论是药物、活动还是其他目标)时的不满、易怒或强烈的渴求。
冲动控制受损、顽固、易怒、持续复发和不断渴求——这些都是成瘾的标志,不论成瘾的对象是什么。但并非所有有害的冲动都是成瘾,例如,强追症也包含着冲动控制受损和持续进行心理上有害的仪式化行为。比如反复洗手或检查行为,不同点在于当事人对此没有渴求,不像成瘾者,强迫症患者在他的冲动中感觉不到兴奋,反而十分痛苦。有些成瘾者从来没有认识到他们的成瘾行为所带来的害处,也从未下过决心停止它们。他们会对成瘾行为持续进行否认和合理化。
从更广泛意义上来看,不论一项活动多么光鲜、合情合理,只要一个人在其中逐渐失控、难以自制并需要依赖这项活动来获取内心短暂的愉悦和安宁,甚至仅仅是为了在这个过程中忘记自己就反复进行该活动,他就已经是一位十足的瘾君子了。这种情况,在临床上我们称为“行为成瘾”,也是我们在国内见到的最普遍的问题心理现象之一。之所以称之为“问题心理现象”,是因为极少有人以此为主诉。行为成瘾者通常抱怨会自己太拖延、太焦虑,或者在“进行成瘾活动”的过程中不顺利,导致获得的欣快感不足(比如谈恋爱变得无趣,或者下属跟不上自己的工作节奏、锻炼身体无法带来足够的愉悦感),甚至其中有些人已经由于持久的行为成瘾,遇到了更进一步的现实问题,比如身体病痛、财物危机、家庭关系疏远等。但是,他们几乎都不会意识到自己“正在成瘾”这件事对他们而言已然成了需要处理的问题。
遗憾的是,他们的出路与他们目前的行动方向刚好相反。无论成瘾的活动多有创造性、多受外界认可,一切成瘾都只能暂时地掩盖痛苦。可痛苦还会不断冒出来,只是在一次次的掩盖中,变得越来越令人陌生。最后成瘾者可能会忘记他痛苦的缘由,彻底丧失“解决真正问题”的机会,而将整个生命奉献给“痛苦——掩盖痛苦——更大的痛苦——更卖力地掩盖痛苦”这一恶性循环,并沦为成瘾行为的奴隶。
2.成瘾,源于内心的痛苦
国际著名心理创伤研究者巴塞尔·范德考克(Bessel van der Kolk) 教授曾论述到:“那些对自己感觉好的人不会去做威胁自己身体的事情…….有创伤的人会感觉烦躁、不安、胸闷。你讨厌自己感觉到的东西,就会用药物来稳定自己的身体状态。”这种不顾一切地企图通过控制自己的身心来逃离难以忍受的苦恼和不安的需求,就是问题所在。
对于成瘾议题,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和实践趋于达成以下这些共识:
- 存在一个共通的成瘾过程,一切物质、行为和关系成瘾彼此间只有形式上的不同,在根本成因和发展过程上则高度一致,且无一例外会带来不良后果。
- 正视成瘾的本质,发掘隐藏在成瘾背后的内心痛苦,并切实地缓解、疗愈这些痛苦,药物、行为和关系成瘾才能真正消失。
- 大多数成瘾(如赌博、网络游戏、饮食障碍、工作狂等)都根植于个体童年时期的苦难,未得到有效处理的痛苦体验令我们更容易诱发成瘾。
- 尝试深入地理解并呈现成瘾的内心世界,是为了不再将苦难传给下一代,是为了要打破家庭、社区和社会中传递成瘾的链条。
- 预防成瘾,则需要从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并给予他们健康成长所需的心理和社会支持开始。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