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丨朴生心理学术译著出版丨《成长中的危与机: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南》

儿童青少年 ‖ 世界欠你一份理解

原创: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 盛文哲 林颖

 

一个在应对环境方面遭遇异常困境的人

不断挣扎,尘土飞扬,

如同一条被鱼钩钩住的鱼儿。

它旋转、腾挪的样子

在其他不了解状况的鱼看来一定很奇怪。

但它激起的水花并不是它的痛苦,

而是它想要摆脱痛苦的努力,

每个渔民都知道,

这种努力很可能会成功。

——卡尔·A.梅宁格(Karl A.Menninger,1945)


01.青春期,令人“难以承受”的年纪

青春期,
是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
被很多人认为是“多事之秋”。
《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通过对全国范围内超过3万名青少年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显示,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高于成年人。也就是说,大约每6~7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具有抑郁倾向。其中10.8%的青少年属于轻度抑郁,4.0%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而且,其中的家庭因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报告显示,住校、父母外出工作、多子女家庭中,排行老三或更小的青少年有更多抑郁、孤独、手机成瘾问题;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不和睦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风险更高。总体上,抑郁、孤独、手机成瘾得分有随着年级增长而升高的趋势。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一份报告中对2011年至2021年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和自杀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3%的高中女生曾有过尝试自杀行为(30%的女生曾认真考虑过自杀)。在LGBTQ+青少年群体中,认真考虑过自杀的青少年比例跃升至45%(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y Data Summary and Trends Report: 2011–2021)。2022年10月,包括APA在内的130多个卫生组织要求拜登总统宣布儿童心理健康进入国家紧急状态。该组织在一封信中写道:“我们敦促您将青年心理健康危机视为国家紧急状态。”与此对应的是,英国《经济学人》统计数据表明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已经位居全球第一。北大医疗脑健康儿童发展中心发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有8人自杀未遂。调查同时发现,近几年来,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等情况都比2002年所做的调查结果增长了好几个百分点。
著名的精神病学家荣格(Carl Gustav Jung)曾这样评价青春期这个成长阶段:“从青春期开始,对孩子来说才意味着心理上真正的出生。这个成长阶段,青少年把自我与父母有意识地区分开,生理上的突变会伴随着心理上的动荡。在这一阶段,身体的各种症状经常毫无节制地表现出来,因为这是个体在凸显‘自我’(ego)的一种表达。青少年这个阶段(大龄儿童开始)有时被称为‘难以承受的年纪’(the unbearable age)。”
在青少年身上这些问题、症状、障碍以及困扰的背后,隐藏着孩子内心世界的痛苦挣扎、复杂纠葛,对外在世界的渴望,以及他们想要茁壮成长的力量。无论作为父母、师长亦或是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我们这些成年人是否能够看到、理解并给予系统、有力的引导,对身处险境中的孩子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人民邮电出版社本月出版的新书《成长中的“危”与“机”:写给家长和教师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南》恰好是一本能够帮我们理解这一纷繁复杂的时期并提供针对性干预策略和方法的专业书籍,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

02.青少年内心世界的痛苦挣扎,需要被及时看到

但凡心理困扰或问题,大都隐匿着共通的动力:个体期待能够将前一个人生阶段的特质直接照搬到当前的现实生活中来,执着于过去的美好幻觉不肯放手。孩子在青少年这个阶段比较容易遭受心理健康议题的侵扰,究其心理层面的原因,大致有二。
其一,先天气质的影响。在我们整体人群中,有些个体的生理基础或先天气质比较敏感,他们对于环境的改变、外界的压力、刺激事件等这些因素天生就没有太大的抵抗力或复原力,过去这部分人被称作先天气质上倾向于“神经质”,现在我们则倾向于用“心理韧性天生比较差,疾病易感性比较强”来理解。相对于其他孩子来说,这部分儿童青少年比较容易表现出一些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

从出生至成熟过程中的每个里程碑对他们来说都可能会成为一道坎儿:婴儿断奶、幼儿入园、小升初、初升高、高考、异地求学、婚恋关系以及学业压力,心理敏感议题可以表现为以上任何一个阶段的“适应障碍”。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这部分孩子一定就会有问题,只是可能性比较大而已。

其二,自大的幼稚幻想未“落地”。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心理问题可能起源于他们迫于成长的压力而匆忙地终结了童年的梦想。很多孩子在婴幼儿的阶段都会有着类似的自大幻想,“我是无所不能的,”“我是超人、宇宙的中心和主宰”。这种无所不能的自大幻想本来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健康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的雏形。通过家长、学校多方的共同努力,可以让孩子逐渐、缓慢体验到一个逐渐“幻灭”的过程,也就是“夸大感”、“理想化体验”平稳落地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洗礼的孩子接下来大抵不会出现特别严重的心理问题。

进入学龄期之后,特别是青春期,如果父母和老师能够帮助孩子在前一个发展阶段做好充足的准备,他们向学业、职业等社会生活的过渡可能就会比较顺利。但是,如果孩子难以放下那个与现实生活相冲突的自大幻想,势必就会生出一些情绪或行为问题来。这一方面的因素可能会突出的反映在“自尊、自我价值感与身份认同”的问题上。


03.青少年内心世界的强烈渴望,需要被深刻理解

纵观人生发展历程,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至少4次较为明显的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心理大动荡”。
第一次发生在大约2-3岁的婴儿期,也叫做“魔鬼两岁”;第二次就是十岁之后的敏感青春期;第三次是四、五十岁之后的更年期;第四次发在七、八十岁,接近人生终点的老年期。而人生前半段的两次心理大动荡是身体能量猛然地充沛所伴随的试探和探索行为,表现为“使劲折腾”。对于儿童青少年这个群体来说,他们充斥着对这个世界的种种渴望,同时也面临着来诸多自外界的规则、框架和条件方面的约束,他们的很多心理问题是内在力量和外在环境之间的冲突矛盾所致;很多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就是通过自我身份认同困惑、亲子关系矛盾、学业与学校问题、新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紧张以及恋爱困扰等这些方面呈现出来。
相对应的,儿童和青少年这部分群体的心理咨询目标主要是,他们迫切需要有人能帮助他们调整、发展其不太适应(带来诸多不便与问题)的人格面具,也就是当务之急是学习如何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心理功能方面。只有先帮助青少年群体适应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要求,之后才能顺利进入接下来的发展任务。对于儿童青少年这一阶段的心理辅导或支持目标,就是要帮助他们理解、整合自己那些狭隘、片面的意识状态,训练、强化他们的优势心理功能,教他们如何将自己的天性与现实要求相匹配,以便更好地适应眼前的社会生活。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那些基于现实、聚焦的,侧重于意识引导和行为训练的心理技术和方法会对他们的帮助特别大。如CBT/DBT、PET、SFBT、MI、RT等这些相关心理技术和方法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的、更加稳固地扎根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

04.青少年内心世界的真实力量,需要被系统引导

孩子是在家庭、学校、社区、同伴以及社会中成长的个体,因此应该从关系和发展的整体脉络(Contexts)来理解孩子的心理困扰与问题行为,并从系统脉络中寻求解决之道”。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扰或问题。当他们遭遇重大问题或对发生的变化感到难以解决和把握时,内在平衡就会被打破,正常的生活就会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就会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行为紊乱,并进入一种失衡的危险状态。
而当孩子面临困难情境,先前自己的应对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又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时,就容易出现意识、行为和情感等方面的功能失调,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便是我们所谓的心理问题或障碍。对于如何来引导孩子应对这些问题和困扰,我们作为心理咨询师、治疗师、医生、临床社工、教师以及家长,其实一直以来做的效果并没有那么的理想。
另外,心理治疗中的跨诊断疗法也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儿童和青少通常会出现一系列情绪和行为问题,而不仅仅是DSM分类系统中的单一障碍。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并不会“乖乖地”完全照着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来“那么分门别类、典型地生病”。孩子一旦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一经发现,一般都是多种问题同时出现,即孩子身上共病的现象会十分普遍。
对于咨询师和家长们来说,要应对同时出现的多种不同问题,就更需要跨诊断、系统、整合的思路来理解孩子们的情况。就像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病学教授Jocelyn Meza博士所强调的那样:“我们在干预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工作中忽略了社会结构。我们太关注个体层面的症状减轻,但没有结合整体的社会环境,进行更加系统性的思考和引导。”
系统、整合的观点是帮助我们看清儿童青少年问题这种关联性的一种视框,也是一种理解及应对思路。在系统思维的指导下,在具体的理解和干预过程中,我们同时也需要系统、有力、高效、聚焦的手册或指南来作为辅助,这样对于孩子心理健康议题的把握会更加的清晰和深刻。而如何从框架及生态环境的系统观念来理解及干预儿童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问题恰是《成长中的“危”与“机”:写给家长和教师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南》一书作者的行文思路。
该书从宏观到中观、微观,介绍了影响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生态环境、社会、学校、家庭问题,然后在大小系统的背景下讨论高风险与低风险儿童和青少年的个体特征,尤其从正面强调培养心理韧性等健康个性素质的重要性。该书已经更新到第6版,作者团队在书中与时俱进地详尽解析了几十年来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具体风险、危机情况,并通过直观、生动的图表和临床案例让针对这些麻烦问题所提出的相应预防、干预与治疗措施显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国内知名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徐凯文老师亲自担任该书的审校。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医学院赵旭东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孟馥医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施琪嘉教授,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北京回龙观医院梁红医师等多位业内专家和学者倾情推荐。
《指南》一书针对儿童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常见的5项危机议题,给出了系统、详实的建议方案,可以有效地指导每一个面临问题的儿童青少年家庭,有目标、有项目、有步骤、有训练、有评估、有落地,能够满足孩子及家庭的发展需求,帮助他们面对问题及挑战,转“危”为“机”,最终顺利度过这个令人“难以承受”的年纪。
参考资料与拓展阅读:
1. 成长中的“危”与“机”:写给家长和教师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南.(美)J.杰弗里斯·麦克沃特(J.Jeffries McWhirter) 等著;盛文哲,林颖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3.11.

2.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心理健康蓝皮书. 傅小兰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1.

3. 青少年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一自助手册.(美)吉尔·埃伦赖希-梅(JillEhrenreich-May)等著;王建平等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2.9.

4.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荣格(著),徐说(译).东方出版中心,2022.1.

5. 关系的评估与修复.赵文滔,许皓宜(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