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少年時,不惧觅新知”: 中国台湾省心理治疗联合会第十七届大会参会感悟
(本文作者:厦门朴生心理咨询师 林颖)
大会主题:“The Perplexed Youth:The Bewilderment of The Next Generation”
作为个人执业的心理健康行业从业者,尤其是提供商业心理咨询服务的专业人员,往往逃不开的一个群体就是儿童青少年。而无论对于哪种理论取向或流派的咨询师而言,最困难的案例里也必然有青少年的一席之地。近年来,无论是普通大众直观的朴素体验,还是国家政府层面的政策导向,无不印证了这一事实。今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全国宣传主题更是直接定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因此,当笔者了解到台湾心理治疗联合会第十七届大会的主题是“彷徨少年時:下一世代的困惑”,便第一时间报名参会,期待海峡对岸的同僚们能够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12月2日,大会如期举行,来自台湾大学、成功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彰化师范大学、高雄医学大学、基隆长庚医院以及相关心理治疗与研究机构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针对青少年的数字化安逸与不安议题、性发展挑战与困惑议题、厌学及学业相关问题、霸凌与创伤议题、网络的不当使用和I世代议题等相关方面,基于心理社会及文化的人文视角,综合来理解和诠释青少年群体的处境,提出相应的干预或治疗模式。
青春期是个体在社会、情绪和认知发展以及重要生活面临重大转变的特殊时期。由于身心系统发生的巨变,个体过去建立的所有一致性和连续性,再次遭到了来自环境的质疑。在寻求新的连续性与一致性的过程之中,一些青少年个体不得不再次与早年的许多危机进行奋力地抗争。从外部看来,青少年在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会呈现出多的困扰与不适,相关联的不良结果包括抑郁、焦虑情绪,学业上的问题,以及其他心理或精神疾患的发作。我们工作室的盛文哲老师是儿童青少年心理方面的专家,同时也是边缘性人格病理及复杂发展创伤的精神动力学评估与干预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专家,他私下曾半开玩笑地说,青少年和BPD这两个群体有着高度的相似和重合度,例如:身份认同不稳固;冲动控制、情绪耐受及调节困难;人际关系敏感等。因此,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自外部的理解、支持、干预和介入是重要的资源。
人民邮电出版社本月出版的新书《成长中的“危”与“机”:写给家长和教师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南》恰好是一本能够帮助大家深入、系统理解青少年这一纷繁复杂的阶段并提供针对性干预策略和方法的专业书籍,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该书不仅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介绍了影响青少年成长的生态环境、社会、学校、家庭问题,更是在大小系统的背景下讨论不同风险水平青少年的个体特征,尤其从正面强调培养心理韧性等健康个性素质的重要性。针对青少年个体成长过程中常见的5项心理与行为危机议题,《指南》给出了系统、详实的建议方案,可以有效地指导每一位面临挑战的大学生个体及家庭来参考借鉴。
(由厦门朴生心理咨询师盛文哲、林颖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成长中的“危”与“机”: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南》于2023年12月正式上架)
为期两天的研讨会让笔者收获颇丰,不仅因为会议内容涵盖了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方方面面的心理、行为发展议题,更是因为这些同行们所抱持的人文关怀、共情乃至悲悯之心令人动容,而这种不将问题归咎于本就处于困境之中努力挣扎的青少年本身,而是将眼光投注到更加宽泛的社会文化乃至历史背景之下,探索作为特定时代背景之下的个体如何找寻自我认识乃至超越之路,这也是朴生心理咨询中心从成立之初便秉承的心理咨询理念。
哪有青春不迷茫,哪个少年不彷徨?倘若少年的忧愁没有解开,何尝不会出现困顿的中年或惶恐的老年呢?而我们这些侥幸长大了的成年人,无论为人师长亦或为人父母,所能做的,也许便是耐心地陪伴在其身边,给予他们需要的支持和力量,等待他们穿越成长的迷雾和黑暗,找到自我和世界的边界。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