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想要轻生,你这样做或许会救他一命

文:Lindsay Weisner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著有《十步帮你找回内心的快乐感》一书。
编译: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

全世界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是他杀人数的两倍。假如身边的亲朋好友有了轻生想法和行为,我们如何将他们从悬崖边上拉回来?


01.直面心中的欲望

你还记得《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中的那一段特别的剧情吗?”也就是当美国队长自己一人孤身奋战的那段?”妮妮问我。

“是的,当然记得”我十分确信的回答。

“我几乎每晚都是这个感受,”她直言不讳道,把她长长的金发卷到耳朵后面。“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挣命。
妮妮是一位17岁的孩子,在过去的这半年时间里,我每周和她进行两次心理面谈咨询,帮助她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抑郁情绪,并想方设法帮她好起来。妮妮聪明、漂亮,是个才华横溢的乐手,而且她说话很会讽刺,这让她很有趣。
其实,妮妮一直有要自杀的想法。她每天都在为如何活下来而努力,通过《美国队长》的剧情,她将这种矛盾冲突感完美地呈现在我面前。在接受心理咨询帮助的两年时间里,有些时候,似乎唯一能让她挺过来,能帮助她一步一步向前走的,就是她所完成的那些带有时间限定的小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她期待一件件小事情的发生,比如一部新电影的上映,或者她花了几个月准备的一场音乐表演。
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妮妮有次住进了医院。她的药物治疗疗效不太好,这让她的精神科医生十分沮丧,于是建议她接受精神科会诊。她在医院急诊室待了整整6个小时,耽误了学习时间,很担心第二天的法语考试会挂科。
担心自己的考试,这一迹象说明妮妮尚没有直接的生命危险。当然,所有临床或心理健康从业者都不希望发生任何疏漏。毕竟没有人想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而导致一位孩子可能失去生命。
对于你的亲朋好友,你要如何问他们是不是正在考虑自杀呢?学校教师应该怎样温和地接近那些有轻生行为的孩子呢?
在众多前来寻求心理咨询的来访者中,对于那些带有明显抑郁和焦虑的人,在首次咨询结束时,我们一般都会详细、谨慎地询问自杀倾向,而不仅仅是走过场。这其中的有些内容,公开的谈论可能会令人感到害怕,但我们必须将它拿到台面上来细细讨论。
因为作为临床心理健康工作者,我们不能因为害怕一些事情就避开不谈了。
“听起来你最近感觉很痛苦。你有没有想过要伤害自己,或者结束自己的生命?”
如果答案中出现哪怕是一丁点的肯定回答,我也会进一步探索。
“我知道我们刚认识,让你告诉我这些一定很不容易。想法和实际行为之间还是差挺多的。你有多少次想过自杀?你想过要具体怎么做吗?你是否曾经制定过一个真正的计划,有考虑如何实施吗?”
最后的这个问题,即选择轻生的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可能导致死亡的概率大小——包括形成具体自杀计划以及采取自杀行动的意图,这是自杀心理危机干预中最重要的部分。
比如,有两个人,他们都具有自杀的想法。其中一个人想用枪支来结束自己生命,而且他很容易就能搞到枪械,他“可能会选择在周五自杀,这样妈妈就不用再找我了”;而另一个人仅仅是有时候“我觉得如果自己死了,对所有人来说都会更好过些。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也许我会跳到一辆行驶的车前面,或者是跳到车流之中。”这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
听起来他们都很痛苦。但第一个人比第二个人更有可能会自杀身亡。
事实上,不一定非要是专业的工作人员才能提供帮助,才能拯救一个想要轻生的生命。对于大部分有自杀想法的人,他们内心想要的是自己的那些恐惧和感受可以被不加评判地倾听和理解。有些人可能想要对外界说出自己的那些私密、可怕、自杀的幻想,看看是不是会被别人所不屑,看看是不是真的像自己感觉的那样绝望无助。
本文中的内容旨在对于那些有抑郁和自杀想法的人在接受专业的支持和干预之前,作为他们的亲朋好友我们如何来更好地倾听他们,以及如何提供一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当你向身边的好友伸出援手,最坏的情况是,你的好意被拒绝;而最好的情况是,你的这些话可能会令他们感觉不那么孤单,你的话可能就是帮助做他们出改变、坚持活下去的契机。

                                                                        02.我们该如何提供帮助
  • 打破内疚与羞耻的恶性循环
预防自杀最重要的部分是鼓励人们可以公开讨论心中的这部分。在临床心理健康工作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听到一些慈爱的父母建议他们那些有抑郁情绪、带有自杀倾向的孩子们要对轻生这件事闭口不谈。
“千万别告诉你奶奶,”妈妈一边说,一边抚摸着女儿的后背鼓励她。

“我虽然不知道你到底要不要将这件事告诉你的朋友,”爸爸说。“不过,我相信你一定不希望他们误会你。”

“我们决定不把这件事告诉学校,”一位母亲告诉我,这经常出现在临近咨询疗程结束的时候。“我们不希望这件事影响她将来升学和就业。”

问题是,原本是好心的父母,他们的这些做法却是在表明:这些抑郁情绪或自杀的想法是令人羞耻的东西。一旦这个秘密被打破,内疚感就会随之而来。而且对于青少年来说,这些秘密被人发现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同伴关系和亲密友谊来发展自我身份感。

同时,为了让这些秘密不让外人知道,这会让原本就带有抑郁情绪的孩子们不堪重负,令羞耻和内疚感倍增。孩子们每天都在与自己做一些无谓的抗争,不知道能不能活到明天。甚至有许多人还错误地坚信,谈论自杀就会导致自杀行为。但事实并非如此。
当我们只能对心理健康这件事窃窃私语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暗示,那些寻求心理咨询与治疗获得改善的人“不太行”。
  • 提升自己的情绪功能

长久以来,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并不属于我们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课程。直到最近这些年,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才逐渐被一部分人所接受。所以,我们需要一些提高自身情绪功能的方法来预防自杀。

简单来说,情绪功能涉及到:

  • 我们能够意识、理解和管理自身情绪感受的能力。
  • 我们能够意识、理解和管理他人情绪感受的能力。
我们对自己的期望,以及我们感知到别人对我们的期望,这些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
▶▷“我身材不够好。”
▶▷“我不够聪明。”
▶▷“我必须考上一所好大学。”
▶▷“我爱人不欣赏我。”
▶▷“我爱人抛弃了我。”
▶▷“我挣的钱不够多。”
▶▷“没有人会爱我的。”
▶▷“我恨我自己。”
▶▷“我要郁闷一辈子了。”
▶▷“情况永远不会有所好转。”
我们关注的是我们觉得自己缺少的东西,而不是我们的情绪反应以及我们如何处理这些情绪。
那如何提高你的情绪功能?
可以试试在做出事情之前谨慎的考虑清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你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的后果。诚实、不带偏见地对照一下自己的言行。作为提供帮助者,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你自己犯了错误,就道歉,并试图进行一些补救。
良好的情绪功能可以使我们能够帮助身边那些抑郁或有自杀倾向的亲友,可以直接不带评判询问他们是不是有想过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请记住,那些想要轻生的人,他们某种程度上已经放弃了事情会有所好转的希望。无论周围有多少人,不管别人给了他们多少安慰,他们内心的快乐感其实已被深深的悲伤、绝望和孤独所淹没。即便他们有自杀的想法,可能也不会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或者是咨询师提及自杀这件事。作为帮助者,如果我们都不能勇敢地主动去问这个事情,那些在困境中挣命之人可能根本就不会提起。
  • 注意那些危险警示信号
当一个陷入人抑郁情绪无法自拔时,自杀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了解一些跟自杀想法和行为直接有关的预警信号很重要,这些信号可能包括:

▷▶对死亡、离开的关注,谈论自杀、死亡或伤害自己

▷▶表达绝望的感受或自我憎恨的想法

▷▶以危险或自毁的方式行事

▷▶把事情安排好,交给其他人,和大家道别

▷▶寻找药片、武器或其他致命工具

▷▶抑郁过后突然的平静

如果你相信身边的亲友有自杀的风险,首先要陪在他们身边。然后,尽快告诉对方你的担忧。开诚布公地和对方谈论自杀的想法和感觉,这样拯救对方生命的可能性更高一些。
  • 在紧急情况下打电话求助
如果一个朋友或亲人告诉我们他/她自己在考虑想要自杀,你需要鼓励他们寻求帮助。但是,为了搞清楚在危机时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你需要知道这个危机严重到了什么程度。
比如,他是今天就想要实施自杀吗?还是他说过几天要行动?这是他天天想做的事吗?今晚他现在正在进行自杀了吗?如果自杀的危机迫在眉睫,我们可以直接拨打当地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比如报警电话或厦门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热线)。
我们可以在电话中将这位亲友的个人基本信息和自杀发生的具体位置和情况,这些信息对于危机干预人员挽救轻生者的生命是很重要的。
如果危机暂时不是迫在眉睫,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尽快与心理健康专业人员预约,比如可以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的商业类心理咨询机构,学校里可能是学生心理咨询与教育中心的心理老师,或者是当地的精神专科医院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在预约过程中,你作为帮助者需要主动安排咨询约会的具体细节,并将这些流程和咨询预约安排告知当事人。这样做会让他们感受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单,有人会在乎他们的生命和健康,为他们做出一些努力。
现在,人口频繁流动和大迁徙的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难题,我们那些萌生轻生念头的亲友也有可能并不住在我们身边,他们可能在遥远的地球的另一侧或另一座城市,而我们仅仅是通过视谈话或者是文字得知了他们的情况。特别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鼓励这位亲友告诉他们身边的父母、室友、亲戚甚至是邻居,他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在为他们帮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尽可能做到全程陪同,作为当事人的兄弟姐妹、父母或者和其他朋友,我们可以始终陪伴在他们身边,同时鼓励他们接受专业的支持和帮助。
  • 沟通时注意语言用词
当与有自杀倾向的人或那些深陷抑郁情绪之中的人沟通时,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些词语的使用。例如,美国预防自杀基金组织AFSP(American Foundation for Suicide Prevention)的一些分支机构及其下属部门都明确表明,反对在谈论自杀危机时使用“污名化”这个词,以及随之而来的“去污名化”对心理健康的必要性等这些言语。他们认为,仅仅是使用“污名”这个词就会给当事人带来更多的心理负担。
另一个问题涉及到“自杀”这个词。在跟很多位具有自杀想法或行为的孩子家长中,我们发现:使用“自杀”这类词语,意味着孩子的去世感觉像是犯罪或做错事,家长们会因此感到很受伤和愤怒。所以很多国际心理健康组织也建议不要使用“自杀”,而是使用“轻生”这类的比较缓和的语言来表达。

千万不要轻易对抑郁症患者说:

✘你就是想太多啦,你不要想太多

✘别老觉得自己有病

✘你得转换一下思维方式,积极一点

✘你老不开心,说明你内心不够强大

✘同样经历那些事,那别人怎么就不抑郁呢?

 


                                                                        03.与有自杀倾向的亲友沟通要点
当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有人表现出常抑郁,可能有自杀倾向时,并不是只有临床心理健康专业人士才能帮助到他们。事实上,大多数有自杀想法的人都希望自己内心恐惧和感受可以被别人不加评判地倾听和理解。我们仅仅允许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这就是支持和帮助当事人的第一步。

不要让那些在痛苦中挣扎的亲友因为心理问题而感到内疚或羞耻,不要让他们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阴影里面。

为了帮助一个有自杀倾向的亲友,我们需要首先提升自己的情绪功能:即觉察、理解并且尝试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遇到自杀危机的亲友,我们要第一时间拨打电话求助。出于周全考虑,最好是帮当事人预约几天或几周未定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咨询专业服务。

我们可以直接询问那些抑郁亲友,他们是否正在考虑轻生。

当与有自杀倾向的亲友或因自杀而深陷悲伤中的人交谈时,我们尽量避免使用“自杀”或“污名”等这些会给他们带来伤害或不安的词语。

  • 助人者需知

8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大多数有自杀倾向的人其实并不想隐藏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在现实中他们往往会这样做。这就是为什么保护身边亲友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我们需要大概了解有哪些行为迹象可能说明自杀企图:
☑ 心理或精神病史:美国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2018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所有已知有精神健康问题的人自杀身亡时,31%是女性,69%是男性。长久的心理或精神疾病可能是导致自杀风险的诸多因素之一。
☑ 慢性疼痛疾病:伴随着身体上的痛苦日积月累,这会加剧人们的绝望感,提升他们通过死亡来逃避疼痛的愿望,对死亡的恐惧也会逐渐减少,这些都会导致的自杀风险升高。

☑ 自伤行为和自杀想法:2016年的相关研究表明,在急诊科表现出故意自伤行为的人在一年内自杀死亡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56.8倍。有自杀想法的人在一年内死于自杀的可能性要比其他人高出31.4倍。
☑ 既往自杀行为史:2007年的一项欧洲的研究发现,欧洲自杀率最高的两个国家(比利时和法国)也是自杀未遂频率最高的国家。自杀率最低的国家(意大利和西班牙)自杀未遂的频率也最低。
☑ 曾经或当下的压力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创伤史、童年创伤史和性创伤史,这些会显著增加自杀风险。离婚后,男性自杀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2.4倍。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一项研究发现,失业和经济困难是14%自杀死亡的主要原因。
☑ 无助和绝望感:在心理健康领域,有一个术语叫作“习得性无助”,那是感觉到完全缺乏力量、控制感以彻底失去做出积极改变的能力。这往往是创伤事件带来的结果,在生活中持续感受到失败,或是与抑郁症长期抗争的影响。
☑ 孤立无援:有自杀倾向的人常常感到绝望、被误解和被身边人所孤立。很多想要轻生之人会这样描述自己:“我不得不一直假装感觉正常,这让人筋疲力尽。待在家里更容易些。”
☑ 赠送处理自己的财物:如果你知道自己快离开这个世界了,你会不会想要把身后事安排好呢?对一些人来说,他们是在决定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哪一些财物要留给重要的人。

       
请记住,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是可以传染的,尤其是在青少年和20多岁的年轻人群中。当一个家庭中有家庭成员选择采用轻生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个家庭中其他人自杀的风险是前者的两倍。事实上,即使没有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家族自杀史也可以预测自杀。 
在面对与自杀相关的问题时,作为一名助人者,我们最大的建议是问问题以及保持好奇,然后进行一定的支持,这会让当事人明白:有人在关心他们。

参考内容及拓展资料

1.https://psyche.co/guides/how-to-talk-about-suicide-and-save-the-life-of-a-loved-one
2.Kathryn Mannix,张熙(译).《当我们必须谈论死亡与别离时》[M].中国纺织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