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自助手册:遭遇亲友离世,我该怎么做?

原创: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

 

当我们身边很重要的人离世时,我们大部分人都会感到悲伤、内疚,情绪低落,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发展成抑郁、焦虑等障碍;也会可能会有空虚感、寂寞感,这时候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支持,会有可能因为想填补内心的空虚感而发展出成瘾行为(药物、烟酒或其他危险行为)。如果重要的人突然离世,当事人很可能会感到非常震惊,也很可能一时间接受不了亲友已经离世的事实,也很可能会出体验到悲伤、空虚感、自责内疚。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本文主要介绍两个方面:▷▷作为痛失亲友的当事人,我们自己在面临这种情况时如何进行自我心理支持;▷▷作为提供帮助者,应该怎样给予当事人提供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支持与安抚。


壹——重要他人刚刚离世时,我们如何进行自我支持?

1.你首先需要知道,伤痛情绪是完全正常的
生死离别等这些事情是人生经历中的大事,遭遇之后很大概率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比如悲痛、难受、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甚至是内疚和悔恨等。特别是亲朋好友的离世,这对我们来说是重大的丧失事件,所以体验到强烈的情绪,完全是正常的过程。在面临这种重大事件时,如果个体完全没有体验到以上的这些情绪反而是不太正常的,需要格外引起关注。
2.你需要经历一个哀悼的过程
我们在面对生死离别时,需要一个哀悼的过程。哀悼,是我们在面临丧失(如离别或离世)时,内心对此接受的过程。在现实层面事件发生了,不代表我们内心马上就接受。我们在内心中真正的接受重要他人的永远离开,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越是对我们重要的人,可能这个接受的过程越是漫长,可能几天、也可能是几个月甚至数年。哀悼的方式有很多种,一般来说,葬礼与追悼会是现在比较常见的哀悼形式。在葬礼中,人们表达对离世者的感情,无论是敬意、爱意,还是恨意。它令人们有情绪释放的空间。好的葬礼追悼会仪式,可以给予在世者安慰与社会支持,而不勾起在世者的恐惧。如果因故真没能参加葬礼的话,亦或者由于各种原因,你在葬礼中无法去完成哀悼的话,可以给自己补一个追悼仪式。例如:(1)回忆并分享离世者生前的故事、经历和画面等如果可能的话,可以跟认识离世者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分享这样的故事与画面。同时,彼此熟悉的人可以相互安抚和支持。按着离世者所祝愿的方式,带着离世者的智慧与学习活下去,也可以继承离世者的意志,继续完成离世者未竟的愿望。

(2)制作关于离世者的记忆盒子

做法:收集或制作离世者的照片或画像,与回忆故事相关的物件,体现离世者愿望与祝福的物件,诗歌,歌曲,歌词等等。

(3)给离世者写信

可以离世者生前我们未能或未来得及对其表达的情感、想说的话,通过写日记、写信、录音、录像等方式表达出来。同时也可以把认识离世者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大家共同分享、弥补这些未完成的内容,相互进行安抚和支持。

3.尊重并允许人们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悲伤
每个人面对重要他人离世的反应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尊重这种个体差异。如果只强调某种悲伤方式的绝对正确性,那会给人否定和评判的感觉,不利于个人顺利度过哀悼期。
需要特别强调是,在这个时候,悲伤是可以的,悲伤并没有问题。对很多人来讲,悲伤时哭出来内心会觉得舒服一点。但不代表一定要哭出来才是好的,哭是可以的,不过不哭也是可以接受的。作为帮助者也是一样的,允许别人哭,也允许别人可以不哭,允许别人以适合他/她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哀悼。
4.合理摄入食物,帮助自己保持体力和心情平和
食物能量缺乏会导致人容易疲乏,增加抑郁的可能性。如果确实的吃不进去,那么吃点流质的食物也可以,流质进食容易且比较容易吸收。某些特定的食物可以让我们感觉心情舒畅,比如黑巧克力、香蕉和蕉葡萄以及豆制品等类的食物。
黑巧克力    黑巧克力当中含有的苯乙胺,它可以帮助调节人的情绪,而且它里面的镁元素含量也是比较丰富的,所以适当的吃点巧克力它可以使人的心情得到改善。香蕉、樱桃、葡萄      香蕉等水果也能够帮助改善不良情绪,因为香蕉富含色氨酸,它可以使精神振奋,可以帮助减少抑郁感,而且香蕉等水果还有一定的润肠通便的功效可以缓解便秘引发的烦躁情绪。各种豆制品    大豆是对人体生理和心理许多方面都非常有益的食物。它富含色氨酸,还可以增加我们大脑中5-羟色胺的水平,可以缓解负面情绪感受。
5.如果入睡困难,可以用正念呼吸技术帮助入睡
睡眠不足也会容易令人疲乏,感到烦躁不安。相对充足的睡眠会令情绪更稳定些。正念呼吸技术可以有效帮助有情绪困扰的个体更容易放松自己,进入睡眠。在此,我们介绍一种简单实用的正念呼吸技术。
三分钟呼吸空间技术
 ① 找一个安静的不受打扰的地方,让自己感觉舒服,然后自然地呼吸。按照你自己的节奏和频率,不用刻意调整呼吸的深度和频率。然后慢慢地温柔地,把注意力带到你感受呼吸最明显的身体部位,可能是鼻端、胸腔或者腹部;
 ② 留意呼吸时的感觉,或许是空气进出鼻腔的感觉,或许是胸腔或者腹部在呼吸时的膨胀与收缩。注意力尽可能地持续紧跟腹部膨胀的整个过程,标记“上”或“胀”,也尽可能持续紧跟腹部收缩的整个过程,标记“下”或“收”。③ 当走神、想法、情绪产生的时候,尝试去识别它们,觉察它们,然后把注意力慢慢地温柔地带回到呼吸上面。温柔地对待这些现象,是可以令我们持续正念呼吸的必要条件。正念呼吸技术想要取得好的效果,需要多次、持续的练习。而且,这一技术不仅仅可以有效缓解睡眠问题,对提升心理能量、缓解负面情绪等都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贰——作为帮助者,应该怎样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抚?

01允许当事人在一个安全的空间来哀悼重要他人,无论时间长短。
有一种观念是逝者已矣,如果已经送别了离世者了,就应该生活回到正轨上了。这样的观点容易给人造成压力,限制了哀悼的时长,容易否定个人本身的情绪,也容易令个人质疑自己的能力,丧失自信心。所以我们更提倡的是可以允许个人在安全的空间里缅怀重要他人,在安全的空间里表达情绪,也允许每个人有不同长度的哀悼时间。这样会令个人更加肯定自己的情绪,更清晰地觉察自己的状态,令过渡期更加平稳。有些人觉得在这样的状态之下维持学习工作太困难,注意力不能集中,其实不用太过介意,不用太过勉强自己,允许自己有这样的过渡的过程。如果当事人自己觉得可以承受工作和学习,那么适量的工作,无论是有偿还是无偿,都可以能帮助当事人恢复生活作息规律,更好地恢复生活状态。工作和学习也可以接触到人,保持一定量的社交与和跟社会的接触,也有利于个人获得社会支持。如果当事人入睡困难,征得其同意后,协助者可以静静地陪伴身边,也不用说什么话,就只需要陪在当事人身边,一般都会令当事人平静和放松下来的。

02 允许当事人与离世的重要他人
保持心理联结。
有些人在经历重要他人离世后,在“你应该要忘记过去,重新出发”这样的观念下感到失去重要他人的空虚,还有无价值感和绝望的感觉。因为个人可能仍然非常放不下离世者,这样做也好像会背叛离世者。接受离世的事实并不代表要跟离世者完全切断联系,恰恰相反,个人仍然可以跟离世者保有连接。继续保有连接会令当事人仍然体会到离世者的爱与支持,离世者的智慧,跟离世者之间记忆的美好,还可以带着从离世者身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与离世者的关系中的自我身份认同,还有离世者对当事人的祝愿与希望继续生活下去。我们可以通过询问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来重新唤起离世者的存在,令当事人保有与离世者的心理连接:① 你跟TA在一起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能不能回忆起某些场景或者画面,是你跟TA一起的吗?

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能够说明你跟TA的关系呢?

② TA的存在为你带来了什么贡献或者改变呢?

你透过跟TA在一起,学到了什么呢?你学到怎样做,怎样说,怎样想,怎样反应呢?

③ 你猜在TA的心目中,你是怎么样的呢?TA见过或者知道你珍视、拥护的是什么呢?

④ 你的存在为TA带来了什么贡献或者改变呢?TA的生命因为认识你,因为有你在,而有了什么不同吗?

如果我可以跟TA讲话,TA会告诉我,TA从你们的关系中学到了什么呢?

⑤ 如果你将TA放在心里跟你在一起,会对你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什么不一样呢?

值得重点指出的是,对孀居或丧妻的老人家,丧礼一结束,亲戚朋友都回归工作或生活,老人家此刻身边就会因为前后对比而显得特别冷清,所以这个时间段协助者适当增加探视和陪伴的时间很有必要。

和老人家一同商量如何解决具体的生活安排,例如做饭,穿衣,洗漱,如厕等等,让老人家的日常生活安排有条不紊,也有利于老人家适应这个转变。

03 提供帮助者注意事项
 ① 对当事人的心理或情绪反应,千万不要表达出否定、轻蔑、嘲笑、质疑、指责的行为。② 出于对个体差异和地方文化差异的尊重,并没有哀悼多长时间为之正常的界限。③ 如果因亲友离世问题长期难以自拔,可以建议当事人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医院的专业支持,精神科医生可以做出临床医学诊断并提供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师可以从哀伤辅导的角度来帮助TA更好的走出哀伤过程。如果当事人出现以下状况请及时向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医院寻求帮助:

√ 情绪方面:持续情绪低落,空虚感,无意义感,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感受不到积极情绪,感到自责内疚,距事件发生已经一段时间,自己想走出这样的情绪,但情绪不受控制。

√ 认知方面:不断重复出现与离世者相关的想法,想法出现的频率时长不受控制,自感痛苦。甚至悲观,绝望,出现自伤自杀想法。

√ 行为方面:失眠、噩梦、暴饮暴食或饮食严重减少,疏远他人、自伤自杀等当事人无法自控的行为,或者已经对当事人的正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参考资料及拓展内容:1.Freud, S. . (1957).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1917).2.Robert A. Neimeyer.哀伤治疗:陪伴丧亲者走过幽谷之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3.Lorraine Hedtke .哀伤的艺术:用美的方式重构丧失体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