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和温暖,就能带来心理疗愈吗?
原创: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 林颖
对心理咨询的扭曲和误解
近几十年,随着国内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大众对心理咨询的接受度和好感度得到了极大提升。伴随着这一潮流,心理咨询行业的准入门槛似乎也不断下降。不同的网络平台乃至弹窗广告都争相推送各类“心理咨询师”、“心理疏导师”、“心理倾听师”、“情感挽回师”等信息,因此也催生出一种极端的认识:只需要有颗热切的助人之心,只要不评判,共情、倾听来访者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只要温暖地陪伴着,就能带来心灵的疗愈了!可真的是这样的吗?
心理咨询在其早期发展阶段,强调的是领悟、洞察力,也就是将那些在无意识领域中的内容的进行意识化。但随着上世纪80年代后现代思潮的来临,心理咨询的发展方向也受到了重大影响。代表着后现代主义立场的社会建构论强调的是对现代性话语中流行的客观性、中立性、确切性和严密性等目标的彻底解构,注重开放的、多元的方法论和评价体系。因此,心理咨询的工作重点和目标似乎发生了改变,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也从掌握更多专业知识的绝对权威,转变成更为平等的倾听者、陪伴者和来访者生命故事的共同构建者。
这样一来,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中表现出的温暖、共情和善解人意,以及通过这些品质跟来访者所建立起来的具有矫正性和哺育性质的咨访关系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与此同时,咨询师本身的专业知识积累、智慧和临床技能训练(如个案概念化理解),却似乎隐入背景乃至被有意忽视了。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精神分析师海因兹·科胡特(Heinz Kohut)1981年在他生前最后一次公开学术演讲中,以“共情(On Empathy)”为主题批判了当时心理治疗领域有一种对于分析师温暖共情作用的夸大和滥用现象:“我要先纠正如今的心理治疗中存在着令人十分无语的歪曲和误解,有些人天真地认为,通过爱、共情、善意来达到心灵疗愈的效果,只需要陪伴然后说几句‘是的,我理解你。’这样就能管用了!”
心理咨询是一种包含着 建立关系、 共同探索和 出改变等不同阶段的 专业过程,是来访者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来更好的理解自己、探索自己,从而有效促进 症状缓解、问题解决乃至 人格完善的过程。
温暖和共情的陪伴确实可以给人提供良好的体验,因为它象征着母性的抱持,可以让人感受到舒服、安全和放松,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暂时缓解心理问题或症状,也会给内在探索和干预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但是,单纯的倾听和陪伴并不足以完成有效的助人工作。临床心理咨询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来访者提升他们的现实感和力量感,促进他们在今后生活中能够以更具适应性的方式来应对困难、更好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所以,心理咨询师不仅需要能做到温暖的抱持,更需要适时地提供力量感和现实感,才有可能实现助人工作的终极目标。
有效的心理咨询,不是那么容易的
当代几乎所有的心理治疗和咨询流派都已达成共识,在促进理解和共同探索的过程中,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帮助来访者了解到他们长久以来是如何来理解自己、如何来理解他人、如何来理解这个客观世界的;还要帮助来访者知道,这些关系和行为模式,不光会影响到他们的现实生活,影响他们的学习、人际关系、家庭生活和职业发展,同时也会反复的在咨询室和咨询关系中出现。
在心理咨询专业助人过程中,探索工作来自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作为助人者的咨询师需要对来访者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并对其问题有整体的理解。其中不仅涉及到问题严重程度的评估,更要包括对来访者现实感、人格功能和类型、身份认同和自体感受、对客体关系、防御方式等诸多方面的评估和把握。要想获得这样的理解,仅仅凭借温暖、倾听、共情和陪伴是无法达到的。
为了实现以上的探索目标,心理咨询师需要通过长期、持续的专业学习来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需要通过大量的训练来让自己足够的睿智和敏锐;需要了解心理咨询(治疗)各种的流派或者是视角来整合、多角度地理解坐在我们对面的这位来访者。在真正的临床心理咨询工作中,鹦鹉学舌是完全不够的,真正好的心理咨询师需要整合多种方法技术以及理论视角,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来访者的问题或困惑及其成因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这正是咨询师在心理咨询当中力量感和现实感的体现。
以心理动力学咨询取向为例,作为一名动力学取向的咨询师,仅仅是从弗洛伊德的经典驱力理论和冲突模型来理解当代人的心理问题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不是一百年前他所生活的那种大家族式的中产阶级禁欲时代,我们当代人的内在动机、冲突和防御与维多利亚时代已经有着太大的差异了。所以,我们就不能忽略像克莱因、温尼科特、比昂、费尔贝恩、巴林特这些后来的客体关系理论学家对于我们内心世界的理解和探索所得出的宝贵经验,这是我们用来理解我们来访者的有力的工具。比如,咨询室中的投射认同机制、移情与反移情互动,甚至是来访者和咨询师一起活现出的部分,这些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到来访者,都是十分有价值的。同样,我们还需要以自体发展的视角、主体间互动的视角、依恋关系的视角,来深入理解对面的这位来访者曾经经历的困境、艰难和痛苦,看到他曾经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同时也需要将咨询师自身的影响整合到咨询情景中来,分清哪些是咨询师自己所贡献出的部分,哪些是来自来访者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理解在咨访关系中所发生的那些事件。这其实是高难度的挑战。因此,成为一名合格或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实非易事,既要拥有强大的认知功能、头脑中的智慧,也要使用分析、综合以及归纳整理和内化吸收的功能,此外还少不了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也是一名好的心理咨询师能真正提供力量感和现实感的重要原因。
有效的心理咨询,温暖和力量的整合
在心理咨询中的行为改变和人格整合阶段,心理咨询师不仅需要将自己作为一种治疗工具被来访者所使用,通过咨访关系中的关系活现来帮助来访者更好的理解自己,促成改变;很可能还需要给一部分的来访者一些有效的建议、心理方法技术或者是做一些心理教育。比如DBT中的问题解决技术、情绪调节和压力应对技术、CBT中的认知重构技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的家长心理教育和孩子行为引导技术,这些都是心理咨询当中代表着力量和现实感的部分,可以有效帮助来访者解决现实问题和应对困难。
对于一些有危险行为、自伤或自我挫败行为的来访者,咨询师还需要通过咨询协议、咨询框架,约束他们的危险行为,并且教会他们在情绪困扰时如何使用一些合适的替代行为;还有一些来访者,咨询师可能需要直接传授他们一些心理技巧,例如:怎样跟孩子、老人、爱人、伴侣、同事或领导相处的知识和技巧,这些有助于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缓解负面情绪。
在深度的心理探索和人格整合层面,有时不得不使用看似“不那么温暖”乃至“有些冷酷”的面质技术,帮助来访者觉察、整合内在的无意识冲突或者是自身“阴暗”的部分。而这类方式,有时候带来的也许就不是那么温暖、让人舒服的体验。换句话说,在某些类型(或某个阶段)的临床心理咨询工作中,咨询师不能只是盲目相信来访者说什么就是什么,一味地回应以温暖和共情的支持,而是要具备“第三只眼睛”,或“第三只耳朵”,能够看到、听到来访者言语背后的部分,洞察他们没有直接说出的那些内容,还需要适时地跳出来观察咨访关系,了解咨询过程的全貌。如果只能以过度满足的方式来与来访者建立关系,其实是远远不够的,也是对来访者的不负责。
诚然,作为心理咨询师,必须拥有一颗良善和敬畏之心,放下全知全能的权威幻象,不贸然对来访者及其心理困扰作出预设和评判;怀着好奇、关怀、倾听;对自己和别人的情绪感受保持足够敏感;具备真诚、温暖的共情能力,也要能够让别人感到真正被理解。这些都是建立良好咨访关系、让疗愈发生的基础和前提。不过,临床心理咨询工作,更需要的是温暖和力量的结合,是心理咨询师思维功能和情感功能的整合与运用。心理咨询确实需要共情,但它更关乎超越共情之外的东西。
- Kohut, H. . (2010). On empath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tic Self Psychology, 5(2), 122-131. DOI: 10.1080/1555102100361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