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心理健康快讯:最新版《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近日在京发布
3月1日,中国最新版(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即《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在北京首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天下午共同主办该心理健康蓝皮书发布会。
图为发布会上,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揭幕。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心理健康蓝皮书主编傅小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心理健康蓝皮书主编张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社会学会副秘书长童根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群学出版分社社长谢蕊芬、分社总编辑杨桂凤、心理健康蓝皮书报告作者等专家,以及多位国内主流媒体记者参会。
张侃院士首先致辞,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支持、心理健康蓝皮书各家合作单位的协助、各位主编和作者的辛勤付出。强调心理健康是战略性、基础性、全局性的工作,在新冠疫情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冲击下,在当前的宏观形势下,更凸显出心理健康工作的必然和必要性。接着王利民社长致辞,他表示《心理健康蓝皮书》的研创具有很强的前瞻意识和问题意识,通过皮书这个载体,着眼中国实践、中国发展,将党中央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了起来,同时王利民社长也邀请在场的各位领导、专家以及新闻界的朋友继续支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发展,支持《心理健康蓝皮书》的研创。傅小兰所长随后致辞,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心理健康工作在政府引导下的蓬勃发展,随着政府重视程度、公众意识的提升,随着专业队伍的成长与壮大,心理健康工作在组织性、专业性方面都在提升。心理健康蓝皮书作为重要的智库研究成果,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国民状态指标,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参考。童根兴副主编针对《心理健康蓝皮书》的出版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相关领域的工作进行了发言,希望心理学工作者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皮书系列”这一智库成果展示平台上发布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成果。
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心理健康蓝皮书副主编陈祉妍做主题报告,介绍2019-2020年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的现状、各类群体的特征、国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目前存在的主要障碍,以及心理健康素养研究的核心成果。随后,心理健康蓝皮书分报告与专题报告的作者分别作了简要报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心理健康蓝皮书副主编陈雪峰针对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状况进行了报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郭菲助理研究员针对科技工作者群体,汇报了2019年在科技工作者群体中进行的心理健康调研的报告。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心理学系教师、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专委会委员苏英报告了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及干预建议。华北电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人史海松报告了2009-2019年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侯金芹报告了2019-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际演变。
在媒体提问环节,在场的媒体代表热烈提问,现场嘉宾一一进行详细作答,共同对我国当前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
2020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近年国民心理健康状态跟前些年对比有何改善?
《心理健康蓝皮书》中显示,与2008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首次全国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对比发现,2020年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的地区差异仍然显著,东部地区显著优于其他地区,城市户籍人口显著优于农村户籍人口,低收入、低学历、无业与失业人群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
蓝皮书副主编、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进一步解释,在地区差异上,2008年东部地区存在抑郁风险的人数占比仅比中西部地区低2.6%,到2020年这个差距拉大到8%。但是,在心理健康意识的跨年比较中,2020年有更多人认为心理健康工作重要,比12年前提高了6.1%,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得到增强。
富有标志性的心理健康变化发生在“生活满意度特征”的跨年度比较上。对比显示,2008年居民的生活满意度还表现为对家庭生活、身体健康较为满意而对物质生活较不满意,到2020年则变为,以住房和车为代表的物质生活质量满意度明显提升,其他各方面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都略有下降。陈祉妍表示,“由此可见,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隐性需求不断增长”。
站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会发现人们对心理健康状况感受迥然。《报告》显示,相比十年前,人们感到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下降,而对比一年前,人们感到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上升。面向未来5年的心理健康期待,《心理健康蓝皮书》的结论是,人们内心积极的预期要多于消极的预期。
《心理健康蓝皮书》项目团队呼吁全社会充分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呼吁媒体加强报道,凝聚更多力量支持我国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为提升我国国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素养发挥更大作用。
(图片来源:中新社, 摄影:孙自法,厦门朴生心理根据人民网新闻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