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创伤
临床上对于心理创伤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大致定义,它在指日常生活中的与精神状态相关的那些负性影响。心理创伤常由躯体伤害或精神事件所导致;心理创伤可以事件的当事人为载体(受害人亲身经历),但也可能因目睹事件而诱发。在 分类上,大致可将导致心理创伤的来源区别为危及生命的“天灾”与“人祸”“天灾”比如自然灾害(洪灾、火灾、旱灾、飓风、地震等),“人祸”诸如像空难、交通事故或战争等。
近些年的大量临床研究发现:一些诸如像被暴力侵犯、被监禁、被折磨、持久被虐待的经历常常会给人们遗留下更为持久和严重的心理创伤和影响。另外,在临床心理治疗和咨询领域,目前都普遍开始关注那些看似微小、却持续存着在的来自家庭或亲密关系内部的、对于儿童或成人的持续情感虐待(比如忽视、教养不当、冷暴力等)所带来的创伤影响。这类心理创伤由于对个体的心理世界反复、持续、长期产生影响,显著的区别那些一次性、一过性的突发事件(天灾和人祸),所以这类心理创伤也常常被称为是二类创伤或复杂发展性的创伤。
心理创伤的心理动力学视角
在心理动力学领域,对于心理创伤的理解更为复杂、全面和深刻。它不仅仅从客观现实层面看到创伤事件的影响,更是要尝试着去理解创伤事件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个体而言,富有着哪些更为特殊和具体的心理含义。
心理创伤,它不是凭空被体验到的,它跟我们心灵世界的内在幻想有着密切的关联。即,我们如何体验和理解创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伤对我们的影响。在客观现实层面,可能确实会发生一些创伤诱发事件,比如经历地震、车祸、被躯体虐待、丧失亲人等,但其实是多种因素汇聚在一起,共同决定了对我们内心世界的影响。
心理创伤是如何在内心世界中被体验到的,个体是如何来理解创伤事件的,他给它赋予了什么意义?创伤的哪个部分承载着最大的情感灌注?
心理创伤,看到个体是如何跟自己的内心世界建立关系和连接的。在如今的这样一个充斥着变动、疫情危机持续影响下的环境中,创伤事件就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对于我们来说,要理解心理创伤并不仅仅是对我们造成影响的现实事件,它更是一种在我们内心的心理组织过程。如果单纯的将人类个体当成是创伤的对象来看待,关注创伤的外部事件,这将会掩盖对于创伤内部过程的理解,忽略我们个体在创伤面前的主动性和控制感。
在心理动力学的视角中,咨询师倾向于去全面的理解:创伤是如何在我们的心理世界中被组织、构建起来的,创伤对我们的心理影响和意义究竟是什么。特别是在那些似乎已经司空见惯的创伤事件中,对于不同的个体,同一个事件可能具有着不同的、特殊的心理意义。比如,同样是遭遇家庭暴力事件,对于具有着不同成长经历的来访者,它们很可能代表着不同的心里意义,也会造成不同的心理影响。为何他/她会这样来理解?为何他/她会如此重视被冷落?这究竟对他/她意味着什么?这些是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咨询师们会带着真诚的好奇、开放以及不评判的态度,跟来访者一起去探索的。
心理动力学的咨询,是尝试改变我们与创伤的关系。创伤经历一旦发生,无法被抹去。创伤事件本身无法被改变,但我们可以调整对于创伤的感受和体验。比如对于具有恐怖或焦虑的来访者,他们曾经一度的习惯感受是出汗、心砰砰跳、头晕、坐立不安,这些都是他们对于恐惧和焦虑刺激的习惯反应。通过在咨询过程中的洞察和练习,他们会理解到:放松和正念可以使那些原本习惯性的反应变得柔和。
他们会慢慢理解:之前的那些困惑和症状,原来是身体对于恐惧和焦虑刺激所做出的习惯反应,一旦改变了与创伤所引发那些感受的关系,他们会逐渐学会如何应对和耐受身体的不适。他们不再因为处于众目睽睽之下而惶恐难安,不再因为过度担心飞机会坠落而晕厥过去。
特别需要理解的是,改变我们与创伤的关系,这个过程并不只是在大脑中对创伤进行简单的再定义,并非简单地在认知层面对创伤重新理解。心理创伤的核心是强烈的情感感受和体验,是情绪的猛烈激活。所以,简单的认知重构是无法从根本上处理内在的心理创伤的。改变我们跟创伤的关系,需要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在安全的环境中,调动内心情感的深度联结。也因此,心理创伤的修复和修通,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施琪嘉(主编).创伤心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11.
2.Janet Bachant(2019).Exploring the Landscape of the Mind: 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dynamic Therapy.Ipbooks.
(本文内容为厦门朴生心理原创,版权归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所有。转载请联系15859242450,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