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生心理咨询
  • 首页
  • 朴生团队
  • 心理咨询
    • 了解咨询
    • 你需要吗
    • 如何预约
    • 如何收费
    • 注意事项
  • 阅读科普
    • 行业动态
    • 专业科普
    • 父母之道
    • 自我探索
    • 亲密关系
    • 职场心理
  • 社会责任
    • 企业EAP
    • 近期活动
  • 关于朴生
  • 联系我们
  • 搜索
  • 菜单 菜单

我离精神病究竟有多远?

2020年11月3日/在: 心理咨询, 我需要吗 /通过: shi

 

✎朴生按
根据英国天才精神病学家莱茵的观点,我们之所以会把一个人诊断为精神病,是因为诊断方和被诊断方之间缺乏有效的理解和沟通,存在着巨大的分裂。即,我们越是漠视、隔离那些所谓的精神病患者,社会上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精神病患者冒出来。宁死也不敢与社会抗争的人就是正常人,

而那些说自己的失落了灵魂的人却被看做是疯子。

到底谁更正常一些呢?

——R. D.莱因

原题:《装病装出一篇Science,这帮精神科医生太皮了!》
文章版权归「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Science上发过一篇这样的神文,它是作者装病去医院看病之后的产物……

作为发表难度高的article,它只有一位作者,作为一篇医学方面的论文,它完全不按套路——

光这语焉不详的标题就让人???

众所周知,一般的Science上的论文标题都是这个风格——

你看人家这语意清晰的标题,你看人家这一大串气势磅礴的作者……

上面那篇神文,唯一的作者就是下面这位背着双肩包骑车上班的大爷……他的上班地点就是他留给Science的联系地址:斯坦福大学……

别看标题不太正经,大爷这篇装病就诊体验却是完全一本正经的把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观察结果按论文套路写得清清楚楚……一经发表,还引起了轩然大波。

事情是这样的,1973年,这位大爷还是大叔的时候(当时44岁),美国学术界针对精神医疗正进入一个“求变”的争议阶段。

44岁的Rosenhen大叔也认为当时的精神医学是有问题的,于是他决定证明一下。办法很简单,他找了几个和他一样皮的小伙伴,一起装病去精神病院就诊……

这个“真皮小队”,包括一名儿科医生,一名精神科医生,三名心理学家,一名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一名画家,以及一名家庭主妇。其中3名女性,5名男性。

被他们用于测试的医院有12家,遍布5个不同的州。

这些医院有新有旧,有的人手充足,有的医患比岌岌可危。其中,只有一家是完全私立的医院,其余的都接受来自州或联邦的财政支持,其中一家甚至有大学财政支持。


(位于华盛顿D.C.的 St Elizabeths医院,是被Rosenhan选中的受试医院之一,现在已经关闭。照片摄于1996年)

选好“受试(害)对象”之后,真皮小队开始拟定装病的标准:除了某几位专业选手(比如那位精神科医生)需要把自己的职业履历伪造一下,其他的信息,包括家族史、社会关系、既往病史等等都如实告知医生和医院。

症状,则一律采取这个:主诉幻听。告诉医生自己常常听到一个模糊不清的声音,那个声音说出“空洞”“空荡荡”或者“砰地一声”,而且那个声音与患者同一性别……

之所以选择这个症状,一方面是想表达一种“人生真是空洞啊”……这样的感觉……另一方面,他们翻阅了当时的医疗文献,没有发现症状表现是这种内容的精神病病例报告。

也就是说,虽然选择了幻听这一常见症状,但是他们还是留了一个线索的——模糊不清的“空洞”“空荡荡”并不是常见的幻听内容。

结果,当时的医生并没有过多去识别这一“破绽”,而是把这帮家伙全部收入院治疗。

按照事先的计划,所有的假病人一入院就立刻停止装病,并且理智的要求出院。可惜,只有一次,有一位假病人在停止装病并要求出院后被允许出院。

其他人次分别经历了7-52天的住院,真皮小队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9天。

真皮小队的成员在住院的时候,除了不再装病、表现如常之外,还会自己拿个本子随时记录下入院后的生活。

本来,他们以为记录住院生活这等事,会遭到院方阻挠,已经做好潜伏准备,打算做做地下工作。

没想到,医生护士根本不在意他们的记录行为。

有一次,一名医生在给真皮小队的队员开完药之后,这名队员想把这事记下来。

医生看到了,问他“你干啥呢”,他说“我记你给我开的药”,医生一听,非常温柔的表示,“你不用记的呀,如果忘记了,可以再来问我嘛。”

甚至有三名护士认为,他们这样写写写是一种精神疾病的病症,在护理记录中写道“患者出现写作行为”。


(通过在医院写写写,记录下来的医护人员与真皮小队的互动情况)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同在医院住院的患者反而认出了这些“假病人”。

根据他们统计,在一开始的三家医院当中,118名住院患者里,有35名怀疑他们不是病人,其中一些还相当的明确。

“你没有疯!你是记者,或者教授(因为总拿着个本子写写写)……你是来检查医院的!”

……好吧。

最终队员们还是出了院。但是,在出院记录上,除了其中一人,剩下的人都得了个“精神分裂症缓解期”的出院诊断。而那唯一一人,他的诊断是“精神分裂症”。

Rosenhan大叔用这个试验,想要证明的是,当时的精神病诊断方式出了问题,太过依赖于即时的症状,一旦形成“此人有病”的观念,医护难以对其进行修正。

被贴上“精神病”标签的患者,很难被揭掉标签,而且完全失去了被当做平等的人看待的机会,做什么都会被当做“病症”。

他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在入院期间,一名队员观察到,一位高年资医生指着一群坐在食堂里的精神病患者,对一群住院医说,这就是作为疾病症状的,精神病患者“口欲”的表现。

Rosenhan在论文中吐槽:他怎么不想想这家医院根本没给患者提供多少活动场所,唯一可以参与的公共活动就是到食堂吃吃吃!

如果你以为,装完病他就皮完了,那你就完全低估了Science了……因为这篇论文其实包括两项试验。

第一项,就是上面咱们说的这个,第二项,比第一项还要皮……

在第一项试验中,大叔认为,医生将没病的患者误诊为有病的,是因为“把有病的人误诊为健康人”的风险远高于把没病的误诊为有病,所以在诊断的时候就倾向于认为来看病的人有病。

那么,如果明确告诉他们,来看病的人里,有装病的人呢?

这就是他的第二个试验。

他告诉受试医院,接下来三个月,他会派出装病的假病人去医院看病。

并且发给医院的相关医护人员——包括精神科医生、内科医生、护士、心理医生和护工——一张满分10分的量表,用于测试患者是否为假。

结果,在接下来收治的193名患者中,有41名被至少一名医护人员认为是装病,23名被至少一名精神科医生认为可疑,19名被至少一名精神科医生和另一名医护人员怀疑。

最皮的地方来了……
……
……

他根本就没安排装病患者去医院。

说真的,这也就是院方脾气好……这一顿折腾,发Science也没能捞到个协作单位的名头……没有被人套麻袋打一顿,至少说明这些精神病院还是很文明的……

这样一篇奔着医院和医护去折腾的文章,发出之后,在医护中当然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随便感受一下当年因为这篇文章而引发的反击和讨论……

当年就有医生发文,慷慨激昂的反驳他的“试验方式”——

“如果我提前喝下一碗血,然后去急诊现场表演‘吐血’,急诊医生的反应是完全可以预料的吧!如果他们把我按照胃十二指肠溃疡来诊断,我认为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我们不能(因为我吐了假血)因此就去质疑现在的医学对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诊断能力吧!”

去急诊表演吐血……嗯……好像也挺有道理……

也有医生借着他的研究方式,从相反的方向去研究,在被认为正常的前提下,诊断出精神病患者有多难……

总之,Rosenhan大爷引发的这场医学界的舆论血案,在当时极大的促进了美国精神病机构的改革和改组,也确实引发了关于诊断和患者收治的反思和讨论。

直到现在,这项研究还常常被一些害怕自己被送进精神病院的“正常人”提起,成为许多人恐怖脑洞的来源……

(一些人脑洞中的精神病院实况)

其实,Rosenhan指出的一些当时的诊断缺陷,比如,医生脱离环境和背景,单一的去看待患者的症状,或者对患者病史的把握缺乏客观辩证的能力,中国的精神病学专家李从培在他早年的专著中,具体的提出过解决方案。

那就是掌握临床诊断的正确逻辑方法。

对了,发表这篇神文的那期Science,封面长这样……

也是非常的……

参考文献
DOI: 10.1126/science.179.4070.250
J Abnorm Psychol. 1975 Oct;84(5):442-52.

(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约咨询请添加助理微信:15859242450

编辑: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

分享本文
  • Share on WhatsApp
  • 邮件分享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到新浪微博
  • 分享到百度贴吧
  • 分享到QQ好友
https://pushengxinli.com/wp-content/uploads/2021/03/2021030312533287.jpg 236 404 shi https://pushengxinli.com/wp-content/uploads/2021/01/2021010908330697.png shi2020-11-03 20:57:182021-03-09 11:55:05我离精神病究竟有多远?

最新文章

  • 装病背后的心理故事:《我有病,我装的》新书译者与读者对谈直播实录2025年3月31日 - 下午4:17
  • 《我有病,我装的》译者导读:揭开装病的谜团,症状的假面与心灵的独白2025年3月31日 - 下午4:08
  • 魔童闹海:突破心灵困境的象征之路2025年2月14日 - 下午3:55
  • 《我有病,我装的》学术著作导读:渴望存在而招致毁灭,装病的悖论2025年2月6日 - 下午3:31
  • 厦门心理咨询新进展丨朴生心理学术译著出版丨深度心理学大众科普《中年成长》2024年12月2日 - 下午2:16
  • 你养育倦怠了吗?2024年10月19日 - 上午11:38
  • 厦门朴生心理咨询师应邀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主题培训2024年10月15日 - 下午5:29
  • 理解家庭是解码孩子心理问题的一把钥匙2024年9月20日 - 下午4:25
  • 梦,我们理解心灵的语言2024年7月23日 - 上午11:07
  • 全新危机视角,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在世界2024年5月7日 - 下午3:37

扫一扫,加关注

联系朴生

  • 微信公众号:朴生心理
  • 电话:15859242450
  • Q Q:2753927559
  • 微信:presence2017
  • Email:hello@pushengxinli.com

成长从来都是关于自己一个人的事
咨询师不会也不能代替你完成
但是  我们可以让成长
不那么孤独无助
因为
此刻  我在

友情链接:厦门心理咨询 | 厦门心理辅导 |

首页 | 关于朴生 | 朴生团队 | 朴生服务 | 联系朴生

厦门朴生心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6759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1102001468号

孩子有心理问题?想找心理医生?别急!先弄清 心理健康的人是什么样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