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核心议题:情感体验
原创: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
对心理咨询这项工作来说,关注情感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我们的咨询室里时刻充斥着情绪和感受。
——Nancy McWilliams
01.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还有些人会极端的认为,“我们中华民族有几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还不够用吗?”他们会觉得“学好国学经典足可以启迪智慧人生了”。
与此同时,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些饱读诗书且看上去精明能干的精英人士,其中大部分人拥有高学历和光鲜的职业,学识渊博,也懂得很多“道理”。可即便在这些人群中,仍有不少人会发现自己不断出现各种情绪困扰,或者是长期、反复受困于一些令自己挫败和受伤的不良关系模式之中。
这也是我们时常会听到的那句自我调侃:“为什么我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正如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创始人Kohut有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每一个人,不论心理健康与否,一生之中都需要关系的支持,以保持心灵内在的整合感。”就像是细心照料的抚养者会及时满足婴儿的需要,朋亲朋好友会如此对待他们所爱的人,心理咨询师会整合自己的理论假设及通过共情所获得的信息,给来访者贴近其内心体验的阐释;同时,也会倾听来访者的情绪、识别他们的无意识活动、探寻自己同来访者的相似之处,企图从来访者的角度来理解ta们的内心世界。这便是心理咨询带来效果的助人之道。简单来说,在心理咨询的助人过程中,真正对我们有所帮助的,是咨询师来访者之间建立的咨访关系,以及在这种专业受保护的关系中的情感体验。
模特的脸部表情帮助婴儿释放自己的情感反应,并不是模仿而得的,这些新生儿对模特儿脸部表情的反应并不是生理反射动作,而是精神分析师Stern所说的情感同调(affect attunement):婴儿能够感受到别人的内在情感状态,并基于此做出相应的反应。
心理学家Virginia Demos和Samuel Kapla也曾进行过一项与此相关的心理学实验(1985),证实了情感沟通在小孩子内心世界中的重要作用。这个实验是根据婴儿会本能地特别关注一些跟人有关的事,所以会常常注视母亲的脸,由此形成婴儿自己的行为。这些研究者历经数个月的观察,把两个婴儿观察母亲的目光以及两位母亲的不同反应,分别进行录像,研究她们的反应对婴儿人格的发展有什么不同的影响。
其中一位母亲对婴儿的目光表示希望能得到脸部表情的沟通,会以平稳、鼓励的目光给予回视,同时轻抚婴儿并轻声细语地说话,直到婴儿转移注意力为止,这种体验让婴儿觉得“自己的好奇和行为都能得到回报”,后来的发展显示她成为了一个有自信心的孩子,勇于表现自主性的活动,既能自己一个人玩得很好,也喜欢人际见接触,并热切地把自己的兴趣与父母、兄弟姐妹或客人分享。
而另一位母亲则假装对婴儿的注视表示无聊感,于是就赶紧转头寻找玩具或其他可以转移婴儿注意力的东西给他玩。过不了多久,婴儿就放弃尝试以动作来获取妈妈的脸部反应。刚开始婴儿只是躺着呆呆地注视前方,最后她学会自己一个人玩,可是显得了无生气,没多大兴趣的样子。对妈妈的声音没什么反应,妈妈想陪她玩时也不置可否,爸爸和哥哥想引起她注意的话,也必须提高音量并持续地接近她才行。
当代大量的心理健康临床与理论研究普遍达成共识:我们生命的最初几年对心理发展是最重要的发展阶段。
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固然博大精深,可是对于孩童特别是婴幼儿时期(前言语阶段)的心理发展、情感反馈这些方面的内容却极为缺乏,而且大部分的所谓“国学”都是针对成年人的做事方法和行为处事方面的教诲和指导。这些道理和智慧,对于心理问题主要起源于前言语阶段的情感反应方面的那些来访者来说,是基本不起作用的。
因为在婴儿懂得反映环境与周围的人之前,它和主要照顾的成年人之间彼此情感互动的质量,就已经提供了大量言语所无法传达的重要信息,这些情感体验可以影响到婴儿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体验方式。这种对自己、别人以及世界的理解和体验方式形成于个体童年早期,会从婴儿期带到儿童期,成为复杂而固定的人格结构,从而影响所有日后的种种体验和关系。当然了,我们的人格结构还会受到未来发展过程的影响和改善。
很多前来接受心理咨询帮助的来访者,他们虽然在生理年龄和认知功能上已发展成熟,却还是会把自己在早年所形成的情感体验模式生搬硬套地转移到咨询师身上。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仅仅是懂得很多道理、学到大量的知识,但如果缺乏真实的关系体验,以及在关系体验中的理解和觉察,其现实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和困扰仍然得不到缓解的真正原因了。
作为成年人,她觉得自己不应该享受这种被异性所关注的感觉,更不能给予对方积极的回应。之所以产生这种挥之不去的想法是因为她的早年的重要体验让她构建出一种理解自己的方式:“我很愚蠢,我是不好的。”这就是这位小姐姐理解羞愧体验的方式,她认为自己是这种不良体验的罪魁祸首。
正因为这样的一种内心体验组织方式始终在偷偷地作祟,她才会把原本让人愉快的人际互动体验嵌入自己的体验组织方式中,每当遇到类似的情景都会不自觉地感受到羞耻、紧张和自我厌恶感,进而始终都无法进入一段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之中。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对求助者情感的认可、调节以及整合对于促进稳定、统一以及连续的内心体验是十分有帮助的。
拿上面这个例子来说,那位小姐姐在咨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对羞愧和尴尬的反应,并且试图理解自己体验组织方式所形成的关系背景。也就是说,她认同并接纳了自己童年时想要被别人认为“漂亮,特别的”的内在渴望,同时认同了父亲与兄长对于她开玩笑行为的不良感受(这是她体验组织方式形成的背景)。
随着心理咨询的深入,她进一步了解自己,感到自己能够被别人理解;随之,她强烈的焦虑感也会逐渐得以缓解。这种情感的转化对于促进个体形成新的体验组织方式和期待模式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相比其他因素,对情感的理解是心理咨询产生效果的重要因素。随着当代心理治疗与咨询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可以说,个体的情感因素已经取代本能驱力成为个体与外部世界相处过程中的核心因素。
有一部分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来访者会显得有些空洞、淡漠以及未分化。对于有的人来说,他们生命早期就出现的情感体验会十分隐秘,因为有的时候小孩子为了保持与自己抚养者的关系联结,他们不得不选择否认或者隔离掉这些强烈的情感体验,而这些做法往往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长大成人之后,可能缺乏对生活的激情,对任何人或者事物都好像缺乏相应的情绪和感受。
所以,不管来访者的问题和主诉是什么,会来接受心理咨询帮助的人,基本上都是苦于情感体验发展的不足或扭曲,或是因为情绪调节不良所造成的结果。
相应的,既然很多症状或问题来源于早年情感体验方面的问题,那情感体验及其组织方式自然便是心理咨询有效助人工作中的一项核心议题。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对来访者会通过情感反应来达到心理咨询助人的效果。咨访双方可以共同来理解来访者的一些情绪感受。
来访者认识到自己内心一些不适应的体验组织方式,并且学会从新的视角去理解自我与过去的那些体验,对“关系”中自我的理解又帮助他们形成新的体验组织方式;与此同时,他们的情感接纳、调节、整合能力及内在统合感都得以提高。
另外,“安全、信任、被接纳、被理解”的咨访关系可以让来访者有机会获得新的“关系”体验,他们在新的关系中感觉自己能够被他人理解与接纳。这种全新的体验促进来访者新的体验组织方式的形成以及情感整合能力的提高。
具体来讲,心理咨询师会帮助来访者识出别出其自身无法识别的那些情感体验。因为有的来访者或许难以识别他自己正在经历的感受或者难以描述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帮助来访者识别、命名、区分这些情感,咨询师就帮助来访者完成了自我了解的过程。
咨询师还会对安全感、自信感、价值感以及其他的一些类似的情感给予强化与确认,这可以帮助很多来访者巩固其体验愉悦与幸福感的能力。
此外,通过关注、接纳、调节来访者的一些负面情绪(比如焦虑、害怕、悲伤、气愤),心理咨询师也可以促进来访者内心情感体验的整合。这些干预和处理都会有利于增强来访者的统合感以及自我体验的连续性,也是都是缓解和疗愈那些症状和问题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