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那些莫可名状却无法自拔的行为
1/“月子”该“坐”,不该“作”
近日一桩新闻让人哭笑不得:山东淄博(本人的故乡)一产妇在坐月子期间因为中暑,最后不治身亡。据称,被送医时,产妇体温已高达40多度,其心脏和肝脏都有不同程度损伤。家人曾解释,为坐好月子,家里不开风扇和空调,产妇穿着长袖长裤,还盖被子。
于是又搜了一下类似的新闻事件,结果无独有偶:2015年春节期间,上海的一名产妇因为在坐月子期间坚决不活动身体,导致肺动脉血栓死亡。
“坐月子”的习俗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记载于我国西汉时期《礼记内则》,古人称之为“月内”,曾一度被奉为是女性产后必须的仪式性行为。
坐月子的人认为:女性产后是人体气血最为虚弱的时期,需要至少一个月的全封闭式的养护才可以身体恢复,故称“坐月子”。千百年来,一代代的家庭和产妇们都心照不宣的执行“坐月子”的行为,但是很少人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其实,我们只要稍微用脑子思考下就知道:在古代产妇一段时间内不能受风,是因为当时的保暖和医疗条件比较差,怕孕妇着凉引起其他的疾病反应。
2/行为错乱的鸽子
这让我想到心理学实验史上那群经典的鸽子。
几只饿了好几天的鸽子被放进一个做过手脚的笼子里:不管鸽子在里面做什么,每隔 15 秒钟食物分发器都会固定的落下食物给它们吃。这样每天反复持续一段时间后,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发生了——每只鸽子都有了自己的专属怪异行为:有鸽子不停的在箱子中逆时针转圈,另一只疯狂地拿自己的头撞笼子的一个角;还有一只则出现某种上举反应,似乎把头放在一跟不存在的杆下面反复抬起它;另外还有两只鸽子的头和身体不停地摇摆,简直跟迪厅里面的场景像极了。
结论是:食物不停的出现让鸽子误以为是自己的行为导致的,只不过食物出现时,有的鸽子碰巧在转圈,有的刚好在撞笼子,而有的是正好在摇摆身体……
为了让食物再次出现,鸽子们就使出浑身力气不停的重复自己的行为,也就出现了上面的那个唯美画面了:一群鸽子像磕了药一样在笼子里狂嗨,同时都做着自己的春秋大梦,仪式化行为便是这么产生的。
什么?你从中看出了国庆大典的影子?这是可是你自己说的哈,跟村长没关系!
3/仪式行为背后是对焦虑的缓解
我们人类大部分的行为,特别是那些我们世代传承的却说不出所以然的仪式化行为,其潜意识层面都有一个共同的效果:那就是缓解我们的焦虑感。
焦虑感是人类几千万年的进化历程带来的副产品,它是在警示我们:危险即将来临!但是,无时无刻处在焦虑中会让我们精神崩溃,所以我们就发展出形形色色的降低焦虑感的仪式化行为。
举个栗子,我们会同陌生人友好的握手,其实是因为我们骨子里害怕对方手里有一块板砖或是匕首来攻击我们,把手伸出来公开地握一下,会让我们知道双方没有敌意,焦虑感也就得以释放了。
又比如,心情不好的时候,和亲人朋友拥抱会感觉好受些,这是因为双臂环抱的样子其实是重温胎儿时期在母体里面温暖的感觉,回到了最初的安全的状态,焦虑感也就得到缓解了。
再比如春节期间的各种走亲访友、隆重的生日宴会和酒席、尤其是某些民族的成人礼,这在潜意识中其实都是在缅怀过去,而不是为了迎接未来。眼睁睁看着时间流逝却又无能为力,对于人类而言是莫大的焦虑,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离生命的结束又近了一步,而透过这些仪式化的行为,我们对这些事件或者人生节点赋予了新的积极意义,由此,也就欣然接受了这些无法回避的丧失.. …
回到文章开头有关“坐月子”的习俗,一来是因为古代的卫生和理疗条件差,当时最好的选择就是让产妇与外界隔离,先保命再说;而且两千多年形成的习惯已经深深印入我们民族的集体潜意识当中去了,在很多女性骨子里面,如果自己分娩之后没有经历坐月子的“痛苦”,反而感觉像是少了带点什么似的。
4/保持仪式的神圣,却不再神秘
《小王子》中狐狸说:“(仪式)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仪式感是我们让生病变得更有意义不可或缺的要素。有了仪式感,一件普通的事情变得格外的让人难以忘怀,有了仪式感,普通的一天都变得和其他的日子完全不一样。
仪式感是对生活中某一天、某一件特定的事情的重视。它让平凡的生活显得神圣。与此同时,失去理性的仪式也会给我们带来束缚、伤害。
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去认同或遵循某种仪式,而应该去了解仪式化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使其更好地为我们所用,由此,也能获得更多心灵自由的可能。
(本文作者:村长盛,内容为厦门朴生心理原创,版权归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所有。
转载请联系15859242450,并注明出处。)
预约咨询请添加助理微信
编辑: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