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心理医生吗?”
原创文: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
严格来说,我国传统的职业类别中并没有“心理医生”这一职业。在美国,于此相对应的,在美国日常俚语中有一个词Shrink,它能用来指称心理健康方面的专家学者,包括了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也就是我们说的“心理医生”了。
但是在我国,对心理医生这一称号起到广泛普及即推广作用的是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关于心理咨询,最早在大陆是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在国内的期刊杂志中最早系统介绍了西方咨询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及发展现状。
至今,从心理咨询这一个事物进入大众的视野,算来也有近40年的时间了。在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跟心理和精神卫生工作相关的,我国现在有3个相关的职,即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因为是纯西方的泊来品,很多人对这一神秘的职业是有感兴趣但又十分陌生。这篇文章就帮大家梳理一下这几个相关的职业。
l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是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专业人员。他们在良好的咨访关系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并取得相关资质,运用咨询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有心理困扰的求助者进行帮助,以消除或缓解求助者的心理困扰,促进来访者心理健康与自我发展的过程。所以,心理咨询更侧重一般人群的发展性咨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规定,心理治疗是在医疗机构中实施的专门医疗技术,而心理咨询则是可在医疗机构以外的各种机构、组织以及社区中对普通人群开展促进心理健康的活动。简单来说,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任我们解决心理问题,但当我们的心理问题恶化到需要进行医学诊断时,应该在医疗机构内寻求帮助。
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现人社部)于2001年4月正式推出《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并将心理咨询师正式列入《中国职业大典》。2002年7月15日,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和中国心理学会,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截止目前,我国取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已经超过120万(含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
但是,这项职业资格证书还不是医师执业资格证书那样的“执业资格证书”,而是一种职业技能证书。所以,这些取得证书的心理咨询师中,真正有一定的临床咨询操作技能和经验,具备临床执业能力的并不多,很可能还不足10%。
l 精神科医生
精神科医生,是指经过规范化的医学教育,毕业后又在医疗机构接受精神病学专科的训练、培养,专门从事各类精神障碍诊断、治疗及预防、康复的执业医师。
我国的精神科医生多数在精神专科医院或精神病防治所(站、中心)工作,如厦门的仙岳医院(厦门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为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越来越多的综合医院开设精神科或者精神科下的二级专科“临床心理科”、“心身医学科”或“医学心理科”等。
一般而言,精神科医生有诊断权、处方权,需要具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知识和技能,而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精神科医生只会诊断和开药”。如果经过精神科医生评估,心理问题达到了医学诊断,一般不再建议进行单一心理咨询,应选择在门诊或住院条件下接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或心理治疗。所以,在当今的精神卫生法的要求下,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在主流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治疗模式”中处于中心地位,拥有绝对权威。
这也是为什么朴生心理会在咨询的预约阶段就通过电话或微信先进行严格的预评估,目的就是为了筛选出那些达到严重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的来访者,建议他们必须要先到医院接受药物治疗。这是既国家精神卫生法的规定,也是咨询师执业伦理规范的要求。
l 心理治疗师
随着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国家为了加强精神卫生从业人员的规范化建设,在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中增加了一个新的职业类别,叫做“心理治疗师”。2002年,原卫生部开始在中级职称评定工作中,将心理治疗师归于“技师系列”。
按照2013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规定,医疗机构应该设置心理治疗师岗位。2015年,原国家卫计委在初级职称考试中也增加了心理治疗师考试。从事这个新职业的人员,主要应该是有心理学教育背景的心理学工作者。
但一方面由于我国心理学学科整体的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另一方面由于医疗机构对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接纳度较低,心理学工作者很少进入医疗机构工作。所以,目前报考人员的学历教育背景规定为医学和心理学专业。
迄今为止(2018年),大约有6000左右人获得了初级、中级心理治疗师职称。其中,医学背景的人员(如医师、药剂师、护师、技师)占绝大多数。
若原先无医师资格的医务人员或心理学人员获得了心理治疗师职称,是没有诊断权和处方权的,需在医师指导下从事心理治疗工作。在个别国家(如德国),心理治疗师的准入制度非常严格,一旦考取心理治疗师执业执照就可以直接接诊患者,并非只能接受医师转诊来的患者或只可以执行医师的治疗医嘱。
因此,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心理治疗师是在医院中辅助精神科医生进行心理测评和药物、心理治疗的医务人员。
写在最后
“心理医生”这一职业是中国文化语境下通俗说法,主要是大众用来指称从事心理和精神健康服务工作的医务人员、心理学人员(主要是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以及不是医学背景出身的心理咨询师。
其实在我国的职业分类中并没有这个分类。严格说起来,医生职业的门槛非常高,需经过漫长的教育培训和严格的国家准入制度选拔才能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所以,“医生”称谓不可以随便扩大使用。但有趣的是,部分精神科医生也倾向于称自己为心理医生,主要由于社会上对“精神障碍”有误解,患者有强烈的病耻感,大家忌讳说“去看精神科医生”。而有些非医学背景人员,也迎合了大众对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不了解或误解,以及利用医生职业的声誉和地位,自称为“心理医生”。此类做法其实是有害的,应该予以纠正。
我国目前注册精神科医生仅3.34万人,心理治疗师约6000人,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心理咨询师虽然多达百万,可以作为有效的补充,但其中多数人并不以此为业,专业背景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服务能力更有待继续提高。
我国的心理健康行业虽然起步很多年,但是基础薄弱,发展也有些步履蹒跚,好的“心理医生”并不多。可喜的是,国家已经意识到心理和精神卫生行业从业人员的规范范化建设的重要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治疗模式”也在逐步推广,正在针对相关从业人员及其从业行为建立规范和行业监管机制。相信,我国精神及心理卫生行业的蓬勃发展期,即将到来。
(本文系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转载请联系15859242450)
预约咨询请添加助理微信
编辑: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